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 少数民族聚落 地名

(2007-07-07 05:53:45)
标签:

天津地域文化

少数民族

聚落

地名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天津 少数民族 聚落 地名

谭汝为


 

天津市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地区,现有30个少数民族,人口将近20万。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回族同胞早在直沽一带形成聚落点时,就成为最早的居民的一部分。《元史》二十三卷记载,13094月,元武宗(海山)曾派遣“康里军”(回族部队)2000人“于直沽沿海屯种”。康里人原居中亚地区的咸海以北,在史书中称为“抗里”。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成书、徐霆撰写的《黑鞑纪事》就把“抗里人”称为“回回”。“康里军”来到直沽驻扎并屯垦,这说明早在元朝时期,天津地区就有回族同胞在此生活了。

 

天津最早地回族聚落点,是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座落在北运河东岸河湾处的穆家庄。1950年,穆家庄与天齐庙村合并,取二村首字命名为“天穆村”;1986年置“天穆镇”,是回族集居地,回族占全镇人口的85%以上。该镇建有天穆北清真寺和天穆南清真寺两座,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时形成的回族聚落点,还有今河北区的“金家窑”和红桥区西北角地“小伙巷”两处。清末,在“大红桥”南北形成回族聚落区域;民国初年,在今南开区“菜桥子”一带、河西区“三义庄”一带,也形成了回族聚落区域。“清真大寺”“清真里”“清真巷”“清真胡同”“古教胡同”等地名都反映了回族聚落的情况。

 

武清区的“下伍旗庄”、蓟县的“官庄镇”“营房村”“蓝旗庄”等地名,则反映了满族聚落的情况。其中在蓟县盘山风景区有“营房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是建造盘山行宫时守护部队的营房所在地,故名。全村人口724人,其中满族705人,占人口总数的97%以上。


河东区张达庄在元朝时,当地曾驻扎元军,当时人们称蒙古人为“鞑子”,元军头领名叫张进宝,故村名“张鞑”;后演化为“张达庄”。

 

武清南菜村乡有“达村”,元代时是蒙古族官吏聚居地,派驻附近各村的蒙古族小官吏统由这里管辖。到了明朝,人们称之为“鞑子村”,至清朝改名“达村”。

 

北辰区双街镇有下辛庄,传说元末蒙古人来此定居,取名“鞑靼新庄”。清朝时更名“达子新庄”,民国时改为“达子辛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达辛庄”。1962年定为“下辛庄”。

 

西青区南运河南岸的“稍直口”,元朝末年,元人在此设一渡口,附近居民贬称为“骚子口”。明初建村时,谐音命名为“稍直口”。

 

武清区白古屯乡有“骚子营”,元代成村,因聚落附近驻扎着元朝兵营而得名。清朝时更名为“稍子营”。

 

宝坻县有一个“哈喇庄”,元朝时建村。“哈喇”是蒙古语,意为“看守”,曾为蒙古人看守的汉人重点村,故名。这些地名从元朝保存至今,反映了当年蒙古族聚落的历史。

 

宝坻县王补庄乡有一个奇异的村名——“耶律各庄”,原来在辽、金时有姓“耶律”的鞑靼人在此居住,名“耶律村”,后改称今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