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讲座诗句动词谓语省略阅读与鉴赏 |
分类: 文学品评 |
“谭老师谈诗”第34讲:
诗句动词谓语的省略
谭汝为
在散文句子中,动词谓语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不可省略的。但是在古典诗歌中,动词谓语的省略却比较多见。如:
(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应为“举浊酒一杯,[则]思家万里”。
(2)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苏轼《西江月》)
应为“昨夜扁舟泊京口,今朝马首赴长安”。
(3)
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应为“不知今夕是何夕?”
(4)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张炎《清平乐》)
应为“去年燕子飞[向]天涯,今年燕子飞[向]谁家?”
以上四例都省略了动词谓语,有的直接出现宾语,有的让主语与宾语直接连接;更为多见的是保留状语而省略了动词谓语的句式。如:
(5)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乍一看来,“争”是动词谓语,其实这个“争”乃是句子的状语,而真正的动词谓语“送”字却被省略了。这句诗的原意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意即“长安的贵族子弟争先恐后地把锦帛等财物送给我”。如果不了解这句诗省去了动词谓语“争夺”的话,那就会闹笑话了。再如:
(6)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
这首诗是宋末爱国诗人郑思肖在国破家亡后抒情言志的名作,诗句中“暂”、“只”皆为状语,而动词谓语却被省略。如补充进去,则为“此地[不过]暂驻胡马,[但我]终身只作宋民”。这种保留了状语而省去谓语的诗句并不少见,请看:
(7)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
应为“义士还家尽着锦衣”。
(8)
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偶作》)
应为“[我]宿世谬为词客,前身应是画师”。
(9)
寂寞天宝后,田园但蒿藜。(杜甫《无家别》)
应为“田园但生蒿藜”。
(10)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杜甫《送舍弟颖赴齐州》)
应为“诸姑今留海畔,两弟亦在山东”。
(11)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应为“故国送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
(12)老年常道路,迟日复山川。(杜甫《行次古城》)
应为“老年常滞道路,迟日复落山川”。
(13)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杜甫《滕王阁子》)
应为“古墙犹映竹色,虚阁自闻钟声”。
(14)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杜甫《客亭》)
应为“秋窗犹透曙色,落木更助天风”。
(15)卷帘惟白水,隐几亦青山。(杜甫《闷》)
应为“卷帘惟见白水,隐几亦望青山”。
(16)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
应为“江月去人只隔数尺,风灯照夜欲达三更”。
(17)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叶绍翁《田家三咏》之三)
应为“绿杨庭院正荡秋千”。
以上各例诗句都省去了动词谓语,但读者可依其状语与宾语的内容,将其省略的动词谓语补充进去。这种省略了表叙述的动词谓语却保留了表描写的状语,不仅没有影响内容的表达,相反却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将其对比参照来总结这种动词谓语省略的长处,请看下表:
省去谓语
省去状语
王
维
宿世谬词客
宿世为词客
杜
甫
田园但蒿藜
田园但蒿藜
白居易
五陵年少争缠头
五陵年少送缠头
郑思肖
此地暂胡马
此地驻胡马
通过每一组诗句的对比,体味其表达内容的差别,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动词谓语的省略情况比较复杂,阅读与欣赏时应注意从语言环境和意念关系上去加以细心辨析。
前一篇:鲁迅 与 梅兰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