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老师谈诗”第28讲:词曲的叠字运用

(2007-06-11 06:58:43)
标签:

诗歌讲座

修辞

词曲

叠字

创作

阅读

鉴赏

分类: 文学品评

“谭老师谈诗”第28讲:

词曲的叠字运用

谭汝为



    在词这种体裁中,叠字运用也不算少,如: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白洲。(温庭筠《梦江南》)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但这些叠字的运用基本上还是承袭了诗的手法,并没有什么突破。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寻寻觅觅”,写出心中若有所失,惶惶寻索的茫茫思绪;“冷冷清清”,点染出孤独冷寂的凄苦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出内心深处悲苦凄惨难以名状的愁情,表达出她在南渡之后,国破夫亡,孤苦独处的心境,沉痛无比,十分感人。后世诗歌评论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张端义《贵耳集》)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

    我们理解,所谓“无斧凿痕”是说它造语奇隽而自然稳妥;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喻其声调顿挫凄绝,用字奇横但不妨音律,故声情和谐。总之《声声慢》的叠字已成为古典诗词中的“六龙回日之高标”,后人是难以企及的。

http://s6.sinaimg.cn/orignal/4b6668a149793c95cf195

    清代女词人双卿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妙用叠字来倾吐内心的愁怨,亦为一首叠字名作: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

    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

    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

    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

    谁还管,生生死死暮暮朝朝

    这首词宛转缠绵,情真意切。叠字运用的好,应以“复而不厌,赜而不乱”(顾炎武《日知录》语)为标准,即字面上虽然相叠重复,但应清新熨贴,不使读者感到讨厌;意境上虽然厚重幽深,但应安排得有章法、有条理,不繁杂紊乱。

    一些作者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多用叠字以标新立异,却往往弄巧反成拙,加厉而变本矣。像韩愈的《南山》连用十四句叠字,诗同堆砌,令人厌烦,不能卒读;李商隐《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治治”,雕琢太过,不足取法。元朝乔吉写的散曲小令《天净沙》通篇用叠字组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奇则奇矣,但叠字用得过了头,一味追求奇险,效颦前贤,成为堆砌雕琢之作。前人对此多有批评,陆以豪不含糊地指出:“不若李(指李清照[声声慢]之自然妥帖”(《冷斋杂识》);陈廷焯更斥之为“丑态百出”(《白雨斋词话》);话虽刻薄,但讲的不无道理。

    在诗、词、曲中,元曲作品的叠字运用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的缘故。有许多散曲在叠字使用上很为出色,略举元人小令二三例于后.

    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张养浩《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秋风飒飒撼梧桐,秋雨潇潇响翠竹,秋云黯黯迷烟树。

(刘廷信《水仙子·相思》)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锦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王实甫《十二月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在对偶排比的句式中又安排了六对叠字,而且遥山与远水、杨柳与桃花、香风与暮雨相对,均以叠字收尾,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在元杂剧中,叠字运用则更为常见,一般在描写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描摹介绍自然风光时运用叠字。下面各举一例说明。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崔莺莺唱词[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一连串双叠的叠字句,整齐复沓,流转如珠,如诉如泣,曲折地倾泄出莺莺难以与张生离别的复杂感情,缠绵悱恻,鸣咽凄楚,把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入微,栩栩如生。元杂剧中《货郎担》第三折,用叠字描写凄风夜雨的自然景色:

    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雨;

    正值着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岖,

    黑黑黯黯彤云布,赤留赤律潇潇洒洒断断续续

    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

    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摔摔风,淋淋渌渌雨,

    高高下下凹凹答答一水模糊,

    朴朴簌簌湿湿渌渌疏林人物,

    却便似一幅惨惨昏昏潇湘水墨图。

    上文曾说过,叠字句,特别是放连珠炮似的叠字句,因为相同的声音较多,运用失当,容易流于单调凝滞,甚至使读者感到厌烦。《货郎担》这段曲词用的叠字很多,但效果很好,其原因在于:它使用的全是口语化的通俗词语,清新易懂;另外,作者把一个双叠词与两个双叠词交错运用,形成了音节上的急缓相间、繁促嘈杂,有力地渲染出云密天暗,雨暴风狂的天气形势,使读者如临其境、心弦紧扣。

    诗、词、曲均属韵文范畴,在这些体裁的作品中成功地运用好叠字这种修辞手法,有三点好处:

    (一)可以使对自然景物和客观事物的描摹更加生动、形象,写景状物,细致真切。

    (二)可以使作品(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绵密曲折,深切感人。

   (三)可以使作品的气势连贯,音节流美,增强了节奏感和修辞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