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鉴赏美学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意境阅读欣赏诗画同源 |
分类: 文学品评 |
“化静为动”与“以动衬静”
谭汝为
绘画是静的艺术,但高明画师却能在静止的画面上显示对象的动态。
音乐是动的艺术,但优秀乐师却能通过流动的旋律展现对象的静态。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现力比其他艺术更为自由而深刻。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常常巧妙地运用动静交错的艺术手法,或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从而取得奇丽多姿的艺术效果。
一、“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无生命的静态之物以生命,把静态写成动态。譬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这里“孤云”可以来去闲游,“山”可以与人脉脉含情地相对而视,其中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独寂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如宋人王禹偁的《村行》: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山峰本来就不会说话,但诗人却说它“无语立斜阳,”仿佛它原先能语、有语、欲语,使人感到这里的山峰有生命、有活力、有性格,顿使全诗充满了生趣。再如: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里写江山“无语”“不语”,都是化静为动的透过一层的特殊笔法。诗人借用这种笔法含蓄地昭示出内在情感的百端纠结,读者诸君切不应以闲笔忽之。辛弃疾《贺新郎》写道:
问何物、能命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拟人化的“化静为动”:妩媚的青山与倜傥的词人情貌相似,互为知己,倾心相娱,何等令人神往!
再如清代高僧雪峤,隐居深山,曾有诗云: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探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把“青山”写成比邻好友,写成动态的有情之物,使诗中描绘的寂寥孤独的生活充溢着盎然的生气。
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常伴随着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相融相生的。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我自只知常日醉,满川风雨替人愁。(黄庭坚)
稚子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入西轩。(萧德藻)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仲则)
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行人。(严冬友)
通过动态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来感染读者。
另外,还有把无情之动化为有情之动。如中唐李德裕被贬至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其《登崖州城作》:
青山欲共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将群山环绕郡城的自然形状写成殷勤挽留迁客的动作。这种化静为动的“移情”手法,即在描摹自然形象时,将诗人的感情楔入客体对象之中。
二、“以动衬静”
所谓“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用动态去对比、映衬静境。王安石曾集前人诗句组成一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写风定声静,但花瓣仍在悄然落下,这是静中见动;下句以鸟语啁啾去衬托山林的幽静,即“以动衬静”。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息为安宁服务。他笔下的深山、林荫、月光、泉水都在某种动态之中呈现其空灵淡雅的静谧,如: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过李楫宅》)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诗人以蟪蛄鸣叫声、犬吠声、鸟鸣声、人语声、流水泉声等去衬托寂静。以声衬静,更能逗起人的思绪,使人感到静意更为悠长深永,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管锥编》第一册)
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这是说山水画应力求以活动的景物去衬托静止的景物,做到动静交错。
诗画同源,两种艺术表现有其相通趋同之处。用泉流绿树去衬托静态的山峰巨石,使之相映成趣。对于写诗与绘画都是巧妙的构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