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品评 |
令人荡气回肠的悼亡散文
这是博客“五柳村”主人、加拿大华人学者陶世龙为亡妻陶德坚女士撰写的一篇悼亡散文,读后我很受感动。记得1981年,我曾在华南师大《语文月刊》创刊号上刊载了一篇论文,题目记不清了,内容是以分析元稹、苏轼、贺铸的悼亡诗词作品为例,论述悼亡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隔26年,我读陶世龙的这篇散文诗式的悼亡文,又产生了与阅读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贺铸《青玉案·重过阊门》等悼亡名作同样心灵震撼的感受。现将其文转载如下,建议博友拨冗一读。
陶世龙,何许人也?且看他本人的自述:
先生中国四川安岳人也,慕五柳先生之为人,复以曾罹三家村文字之狱,此网上家园遂以名焉。
你仍与我朝夕相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七月,加拿大东海岸最好的日子。
没有污染的圣约翰河水总是清澈的,天空也总是蔚蓝,大地一片浓绿,本地植被的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九十。
温暖而没有酷暑,晚风吹,还带来丝丝凉意,仰望星空,似乎总是做不完的仲夏夜之梦。
然而,六年前的今天,就在这样美好的时刻,美好的地方,你走完了尘世中的旅程,复归自然。
当期待的奇迹没有出现,你终于告别人生,一时间我有如跌进漆黑无底的深渊,才知道肝肠寸断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并非夸张的想象。
几十年风雨同舟,使我们的躯体虽仍是两个,灵魂已结为一体,陡然的失去,我面临成为行尸走肉。
我不知怎样度过了那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是你在病榻上写下的《风雨人生》,招回了我们的灵魂,你说过要将这本书“留给我的亲人作伴”。
自从文革开始以后,总算起来,我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并不在一起,有时甚至不知彼此的生死,只能在想象中对话,在幻觉中同忧乐,任思潮之驰骋,异地神游,竟成为习惯。
彼此都知道,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这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惦记着自己,成为生存下去的力量。我们在精神上从未分开。
一度我曾很后悔,当年很少有把两人世界的生活摆在第一位。那时也没想到过什么两人世界。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的名言早就刻入我童稚的心灵,而你是带着基督救世的情怀,走进生活,殊途同归于一个神圣的理想。
我曾很喜欢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事业在哪里?帝乡不可期,失去太多。还不如两人厮守,管它人间风雨。
是你在病榻上勉力写下的人生记录,让我、也让世人再次看到人间自有真情在,听到对人性的呼唤。人要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生存才有价值。而人世间还有那么多不把人当成人的悲剧在上演。历史造成我们这个民族人性的麻木,乃至自己也不知道该把自己作为一个人来对待。
纵观历史,人类的成长,终归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人的追求。
我们的人生经历正是历史的注脚,精神的载体。无论是正面的发扬或负面的忏悔,都是这精神长河中的一滴。
事业还在,从纸上到无垠的网络,精神有它传播昂扬之所。四年前,在网上开创了我们的夫妻店五柳村,我们都姓陶,在命名上也是平等的。
阽余身于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又回到了一起写文章、编书的年月。
就当你远行。杨一之先生的夫人冯静女士说的好:她走了,你应该更有力量,因为两个人的事需要你一人承担。
不,你仍在我身边,仍与我朝夕相处。
我们的卧室现在也是编辑部、出版车间。
卧具陈设如旧,你的衣衫照常挂在壁橱;没有服完的药物、营养液,还在那里。六年时间似乎遥远,但又那样逼近。一切已经发生,又似乎没有发生。
继续劳作,不问收获,埋头耕耘。我们都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世界太需要真诚。
在加拿大的五柳村,留有一个从2001年5月27日到6月21日的访问记录,26天,257人次。现在是一天400-500。在《风雨人生》的一个网址上,从2002年9月2日开始计数,到今天记录到2600多人次,读者遍及全世界。当然,在网海里,仍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我看到了人类共同需要的精神在跳 动,在传播,牵动了真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网络的出现,堵不尽的通道,终于使无告之民有了发抒的空间,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巨大意义正在显现 。
五柳村开始汇聚了一篇篇发愤之作,还有各种来信,不仅是银发的回顾,更有意义的是火种已在青春中传送。正好收到一位网友的来信,其中说:
“陶德坚老师朴实真诚的人生使我感动,她留给我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只有在网上才可以看到这样没有任何功利的文字,我原以为,这辈子见不到中国人公开的对于那段历史的肺腑之言了呢!历史虽没有重演,但人性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珍重,物质的欲望膨胀,而精神的追求却被抛弃一旁。我看到了成千上万个经历了苦难的思想历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我的眼泪含在眼眶里,但是流不出来,因为悲痛早已使有良心、有情感的人眼泪流光了。陶老师的面临着死亡写出的自传,你做网页的勇气,对于我的启示是悲壮的,我从中得到了你们精神的启迪。”
过誉了,但精神确实可以有超越物质的价值,浩气长存于天地间。秦观的体验是对的,在精神世界里,你仍与我朝夕相处,我将继续从你那里获得力量,继续走你未竟的人生之路。
(陶世龙,2003/07/29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