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岛是怎么形成的?
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中的一个分支。天津方言区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方言区包围着,北部则是武清方言区,这就形成了一个“方言岛”。所谓天津方言(或天津话),就是指市内六个区和西青区大部分、东丽区小部分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方言。
所谓方言岛,是语言学术语。就是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譬如承德,它距离北京二百多公里,但居民却操纯粹的北京话,就是由于清朝康熙时兴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首都的宫廷供奉人员和皇宫卫队的大批官兵移住该地,定居下来,以致压倒原来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话,因此承德方言岛得以形成。
天津方言岛,呈倒了个的等腰三角形。其底边距旧城北约l公里,尖端距旧城南约22公里。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接近唐山方言,西南和东南接近静海一带方言。据专家考查推测,这个方言岛中的天津话来源于江苏和安徽北部的方言。
天津设卫之后成为北方军事重镇。修筑城池供部队镇守,须要为戍边屯垦将士提供粮秣军需,这就刺激了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盐业、商业、建筑业、手工业,饮食业、运输业,都吸引着大量移民的涌入。
天津的移民首先来自周边地区,但因天津卫是军机要地,难以进入卫城(老城厢)居住。土著人因缺乏军中关系,或因不会说天津卫官话,也难以进入城池。大批移民来自边防军的家乡安徽,随着居民的增加,开垦了大片处女地,即天津旧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沼泽和荒地,含现今的东丽、西青部分区域。这就是包括旧城在内的,“天津方言岛”的大致范围。“天津方言岛”被北京音系和静海音系包围,六百年乡音不变,这是因为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
著名学者李世瑜先生提出“天津方言岛”学说后,学术界一致予以认可,但对天津方言的语源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流行在天津这一地区的一个土著方言;或说,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民间传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村移来的;市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根据志书所载,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文献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记载,故也主此说;另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李世瑜认为,从语言现象上看,“燕王扫北”一说是较符合实际的。
“燕王扫北”,是流传民间已久的传说。朱元璋称帝后,仿效古人,封了许多藩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屡建战功,故遭朱元璋忌惮。为了削弱他的实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据说,当时募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意思是说,随燕王扫北的人,没有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只允许五十岁左右的人去。无疑,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说,燕王确实从固镇一带地区招募了大批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有移民到天津地区,江淮人逐渐地占了压倒性优势,这才确立了天津方言岛。从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无论是操什么方言,由于不是大批移民,且散居各地,三五十年后,其后代乡音必然被当地强势方言同化。
燕王是安徽凤阳人,他从家乡及附近地区招募士兵,带兵北上就包括随军家属或其他移民,而且这些人有“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天津县新志·汪来传》)。所以《卫志》记载,这些官兵都保持了军籍和官籍。《卫志·毛恺德政碑》:“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些史料、说明了明朝初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军或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尤其是举家迁徙、军队建制、官屯群居的军人和家眷,可保持所持方言不受外界影响。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就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确立了天津话的来源,还须弄清楚天津话的“母方言”到底在哪儿?李世瑜先生历经数月调查,终于确定了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就是来自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结论是——天津方言是江淮方言和静海方言杂交的产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