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782
  • 关注人气:2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城市精神中的军旅文化

(2007-03-01 06:14:30)
分类: 天津地域文化

天津城市精神中的军旅文化

 

天津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中都饱含着军旅要素的影响。何以见得?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在宋朝时,中国北方形成了宋、辽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的海河就是“界河”,北岸地区属辽,南岸地区属宋,当时的天津也就成为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了。为了抵御辽兵南下,宋朝政府在海河南岸设置了许多以“寨”“铺”等命名的军事据点,派驻重兵戍边屯垦。当时的寨名,如“独流寨”“沙窝寨”“当城寨”“双港寨”“泥沽寨”“小南河寨”等,绵亘至今依然沿用。所谓“寨”,就是“瓦岗寨”“穆柯寨”之类表军事据点的地名。

 在金真佑三年时,金朝曾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军事设施——直沽寨。到了元代改“直沽寨”为“海津镇”。到了明永乐二年改设“天津卫”。寨、镇、卫都是军事设置,到了清代,天津又改“卫”为“州”,天津从此转变成了行政建制。天津起源于军事的说法,从保存至今的众多村名中还可以得到印证。小南河寨不但名称中有“寨”这个军事地名通名,而且历史上也不乏尚勇的英杰,如享誉海内的武林健将霍元甲等。
       
明代实行军屯制度,外地大量移民以军事组织的形式来到天津一带屯垦官田,从而出现了许多冠以姓氏的“官屯”地名。例如静海“唐官屯”,明永乐年间唐世义率移民至此屯垦官田,该村原名“唐世义官屯”,后简为今名。另如天津静海县的“陈官屯”“高官屯”“王官屯”“吕官屯”“赵官屯”“只官屯”“靳官屯”“梁官屯”等。

“某家堡”“某家营”“某官庄”等村名,也多与明代军屯制度有关。这些军屯有固定的戍所,官兵可带家室,且军籍世代相传。村名中称“官”的是该军屯的军事长官,由于这种军职是世袭的,所以聚落命名冠以长官的姓氏,后变成村名。

 十五世纪初年,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认为:临近京畿的海滨无防,犹如庭户无门,遂调来淮军前来镇守,并赐名天津,扩寨增防,按军事建制设立天津卫。作为军事卫所,从江苏、安徽江淮平原上的军士及其家属,成为移居戍守天津的居民。他们是按照军队建制,挟带家眷,集体迁徙而在天津整体聚居的。这就为天津方言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天津卫这块热土上,明清两代屯田的士兵、漕运的水手,以及长期驻扎在天津的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都为天津地域文化增添着军旅气氛,客观上也造就了天津民俗尚武的豪气和坚忍不拔的性情。

 在明清两代,军人及家属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体。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就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扶弱济贫、打抱不平为尚。义和团攻打天津租界以及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都显示出天津人勇猛顽强的性情。在天津历来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典型地体现出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与此同时,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闲事、火气暴烈,甚至“逞强好斗、滋事挑衅”的风气。由此带来负面效应,就形成了早年青帮、脚行、混混儿等得以在天津把头独霸一方的社会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