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词义探幽 |
——话说汉语流俗词源(下)
谭汝为
流俗词源造成汉语词语的词形变化。例如“汗毛”本作“寒毛”。《晋书·夏统传》:“ 闻君子之言,不觉寒毛尽戴。”清翟灏《通俗编》引《依雅》云:“人身三万八千毛孔,遇寒落而复生,故曰寒毛。”对于寒毛的落与生,人们并不大熟悉,而对汗水从皮肤毛孔里渗出,反倒熟悉多了。因此,“寒”便被“汗”取代。
再如曲艺品类“梨花大鼓”,本为“犁铧大鼓”,就是山东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最初的伴奏乐器除了书鼓之外,还用两块农具犁铧的碎片(俗称“犁铧板儿”)拍击。后改为用两枚铜片(俗称“梨花板儿”)加三弦、四胡伴奏。因此“犁铧大鼓”变成了“梨花大鼓”。类似的词形变异,还有——
变“压宝”(旧时赌博种类)为“押宝”,变“惊闺”(磨刀匠作招徕用的铁制响器)为“金贵”,变“器量”为“气量”,变“噩梦”为“恶梦”,变“企待”为“期待”,变“朕兆”为“征兆”,变“绯红”为“飞红”,变“百晬”为“百岁”,变“温居”为“稳居”等等。就是用人们熟悉的语素,去更替同音或音近的较为冷僻的语素。这些改变了某个语素的新词语逐渐使用开去,多数取代了原本的词语,少数的与原本的词语并行使用,就形成了异形词语。
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其实是流俗词源造成的。例如:
1.俗语“无毒不丈夫”,公然鼓吹男子汉要手辣心黑,似与传统道德相悖。其实,正根应是“无度不丈夫”,唯此方可与“量小非君子”相对应。
2.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套一只或一群狼竟忍心舍弃亲骨肉,值吗?就是您有五男二女,恐怕也狠不下这个心!迩来相声作品为求对应,又添了一句“舍不得老婆逮不着流氓”,为逮个把小流氓,安排老婆卧底诱捕,多玄啊!其实,这条俗语的正根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打狼要翻山越岭,别心疼磨破了鞋子。舍一双鞋,得几只狼,符合经济规律。至于把“鞋子”误解为“孩子”,都是方言惹的祸。冲这个也得推广普通话。
3.俗语“有眼不识金香(镶)玉”,不通,费解!正根应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这个“荆山玉”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因绝代美玉被包裹在璞石之中,无慧眼者难以辨识,致使荆山卞和前两次向楚王献玉,都被诬为欺君而遭刖足(被砍掉脚)。失去双腿的卞和第三次献玉才获成功。卞和也真是个痴心不该的老倔鬼,要搁今天,一看不是那儿意思,扭头就走,或抱着宝贝去荣宝斋,或拿到中央电视台献宝节目组作鉴定,顶多被压价,但绝不会加入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