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
令人捧腹的方言隔阂
谭汝为
先讲一个方言隔阂造成误会的笑话:
有位湖南老乡在北京商场向一位梳小辫的售货员买“皮箍”(高压锅内的皮垫圈)。他用湖南话开了腔:“喂,细妹子,有皮箍卖吗?”小辫子把“皮箍”听成了“屁股”,眼珠子一瞪,用北京话答了腔:“卖屁股?流氓!”老乡以为在告诉他皮垫圈的价钱,把“流氓”听成了“六毛”,便笑嘻嘻地说:“管他六毛七毛哩,反正是我老婆……”还没等他说完“是我老婆叫买的”,小辫子更加火上浇油:“还嬉皮笑脸的,畜生!”这下可惹恼了老乡,质问道:“么子?出身?买个皮箍还要查出身?告诉你,我是贫农出身!”老乡拂袖而去,小辫子哑然而立。(见周有光《语文杂谈》)
方言的主要差异是语音的差异,一位上海教师讲课,把“典型”说成“电影”;一位广东教师讲课,把“私有制”说成“西游记”;一位湖南教师讲课,把“图画”说成“头发”;一位潮州教师讲课,把“青年”说成“亲娘”。
有一位教师在四川听观摩教学,看到学生笔记上记录着“96岁,国法不容”,觉得很奇怪;再查对别人的笔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走私漏税,国法不容”。
北京一位记者到宁波采访,市长总结了宁波经济发展的两条经验——“一靠政策,二靠机遇”。但是记者听不懂宁波话,又让对方重说一遍;仔细听了之后还是“一靠警察,二靠妓女”。后来索性用笔谈,才消除了方言隔阂造成的误解。
一些方言已经成为人们正常交流思想的障碍,例如有一个人做了违法的事,客家人评价说“很不荣誉”,可是人家却听成“很不容易”;你说“政治”,人家听成“经济”;你说“欢迎”,人家听成“怀疑”;“日本”这个词,东北说成“一本”,湖北说成“二本”,上海说成“十本”。湖北方言说“湖北”,人家听成“腐败”;湖南方言说“湖南”,人家听成“腐烂”;常常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
另外不同方言区的词汇有很多差别,比如表示“女孩儿”这个意思的词,在各地起码有十几种不同的方言词,请看——
再如表示“闲谈”这个意思的词,也有十几种不同的方言词,例如——
前些年,有的外商来深圳洽谈业务,要和广东、福建、海南三地的公司分别打交道,但是他的普通话翻译根本听不懂三地的方言,于是就得分别找懂粤方言、闽方言、海南方言的翻译,甚至有时要几个翻译同时前往,但也避免不了误解和误译,直接影响了正常的交往。您看,在语音、词汇乃至语法方面,如此复杂多样的方言隔阂给人们的社会交往造成的副面影响是多严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