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话“嘛”(mà)——如何看待“嘛”在一般词典里查不出来的语言现象

(2007-02-07 11:51:05)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天津话“嘛”(mà

 

——如何看待嘛”在一般词典里查不出来的语言现象

 

谭汝为

 

《今晚报》编者按近一个时期以来,本报收到李国权等一些读者的来信,对报纸上经常使用的“嘛”字,如 7299版题目《如今咱吃嘛有嘛》提出质疑。作为地方方言,“mà”音为天津广大读者所熟知,作“什么”讲的意思也明了。但在一般词典上,“嘛”并没有“什么”的义项。有“什么”这个义项的是“吗”,读音也不是天津方言中的第四声,而是第二声。为此,我们就这个问题请教了有关人士。这里发表的是语言文字专家对这个问题的阐释,说明“嘛”字在天津方言里约定俗成的用法。

 

 疑问代词“嘛”是流行于京津一带的方言词,意思是“什么”。北京读成má;如广告词“吃嘛嘛香”;天津话却读成mà,如歇后语“半夜下馆——有嘛是嘛”。有人提出:在一般词典里查不到“嘛”这个词,因此认定:使用它(尤其是在报刊上使用),就不合理,不规范。对于这种看法,笔者很难苟同。

 首先,疑问代词“嘛”,表意简明使用范围相当广,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和报刊题目上;已被《北京方言词典》、《北京土语辞典》、《天津方言》、《方言小词典》、《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等方言类词典收入。

 其次,规范词典收入的是已经进入了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词汇。由于普通话词汇系统处于吐故纳新的发展过程中,所以,一些表意新颖、表现力强、使用范围广的方言词语,经过扬弃与改造,也可以进入普通话词汇系统。例如“搞”、“耍”、“啥”、“打的”等一大批源于方言的词语,都已堂而皇之地成为普通话词汇大家庭的成员。由此推断:只要假以时日,“嘛”这个词也可以入选普通话规范词典,取得汉语共同语词汇的户籍。

 第三,规范词典是对社会语用现实的事后总结。由于编纂周期的限制,致使社会得到普遍使用,甚至已为影视作品、报刊标题经常使用的,源于方言的一些词语,却不能及时进入普通话规范词典,只能在词典修订再版时得到追认。

 一个词语能否使用,是否规范,只能在语言实践中经受时间的检验,经受社会语言优胜劣汰规律的考验。“纯以词典划界,判定某词能否使用”的看法,既与语言理论相悖,也不符合语用现实规律。正确的态度是:既尊重规范词典的权威性,又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既反对滥用方言土语,又应为新生词语的不断产生与成熟,提供弹性原则和宽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推行语言规范化与促进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