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尘-尘灰”“介绍-绍介”“浅显-显浅”
——海峡两岸的“颠倒词”
谭汝为
大陆和台湾在词汇上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表达大致相同的一个意思,都用相同的语素,但排列的语序却相反,这样就形成了“同素逆序词语”。如普通话说“素质”“对比”“确切”“拓展”,而“台湾普通话”却说“质素”“比对”“切确”“展拓”等。海峡两岸的这种同素逆序词语,用通俗的话说,就叫“颠倒词”。据统计,此类颠倒词约有1600条。
名词性的有:“灰尘-尘灰”(前者为普通话,后者为台湾区域词语,下同)“昨日-日昨”
“政法-法政”
“邻里-里邻”
“论断-断论”
“警员-员警”“性情-情性”
“文艺-艺文”
“权威-威权”
“连衣裙-衣连裙”等。
动词性的有:“介绍-绍介”
“海拔-拔海”
“列举-举列”
“寻觅-觅寻”
“脱颖-颖脱”“寻找-找寻”
“继承-承继”
“康复-复康”
“劝慰-慰劝”等。
形容词性的有:“浅显-显浅”
“善良-良善”
“机灵-灵机”
“肃静-静肃”
“灵通-通灵”“直率-率直”
“瘦削-削瘦”
“恐慌-慌恐”
“平安-安平”等。
以上所谈相对应的两岸词语,其词义、语素和内部结构关系构成完全相同,只是语序相反而已。其实,同素逆序的同义词语并不始生于海峡两岸,在古今汉语中一直存有这种现象,例如:
“名声-声名”
“兄弟-弟兄”
“来往-往来”
“代替-替代”
“吞并-并吞”“离别-别离”
“忌妒-妒忌”
“辛酸-酸辛”
“讲演-演讲”
“互相-相互”等。
古汉语在单音节词复合为双音节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个语素顺序不固定的过渡阶段。在造词规则比较宽松的时期,相当多的复合词存在着语素顺序前后不同的两种词形。虽经长期的规范定序,但仍有部分词语两种逆序词形并用而不悖。
两岸之间之所以产生数量众多同素逆序的同义词语,一是古汉语的遗存,如普通话说“灵通”“善良”“机灵”,台湾地区则说“通灵”“良善”“灵机”,似乎二者迥然有异,其实在四字格成语中,普通话也说“通灵宝玉”“良善之辈”“灵机一动”等。二是两岸分离了半个多世纪,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存有的差异之使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