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汝为
谭汝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50
  • 关注人气:2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化”词语,怎么读?

(2007-01-19 05:28:28)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儿化”词语,怎么读?

谭汝为

 南方人学习普通话,在语音上,“儿化”是一大障碍。

“儿化”是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词语后缀“儿”字,组成卷舌韵母。例如“心眼儿、鞋带儿、烟卷儿、针眼儿、白干儿、果仁儿、肉冻儿、抓阄儿”等。

儿化后语言成分的理性意义不变,但却增加或改变了附加意义,如“妞儿、茸毛儿、玩艺儿、牙签儿”等,增加了“小巧”义,派生出“喜爱”义。

再如“好玩儿、小曲儿、慢慢儿、踢键儿”等,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称呼年轻同事,如“小王儿、小张儿、小胡儿、小徐儿”等,可读儿化;但“大王、大张、老胡、老徐”等,就不宜儿化了。   

借用儿化,可把现成的词变成另一个词,例如:

“头”指脑袋,儿化后的“头儿”却指头目、领导;

“眼”指眼睛,儿化后的“眼儿”却指小洞、窟窿;

“过节”指在节日进行庆祝等活动,而“过节儿”却指嫌隙、积怨。

“儿化”还可使词性发生变化。例如:

动词“垫、盖、罩”等,儿化为“(椅)垫儿、(瓶)盖儿、(灯)罩儿”等,就变成了名词。

再如形容词“短、好、鲜、热闹、破烂”等,儿化为“(护)短儿、(买)好儿、(尝)鲜儿、(看)热闹儿、(卖)破烂儿”等,也变成了名词。

有些口语色彩浓重的词语应读儿化,如“大款儿、大腕儿、冰棍儿、胡同儿、片儿警、爆肚儿、虾段儿、鱼片儿、屁股墩儿、疙瘩襻儿、豆腐脑儿”等,否则说着拗口,听着别扭。

有些词语必须读儿化,如把“份儿饭”(fènrfàn)读成fènfàn,那可就闹笑话了!典型的天津方言——“嘛事儿?您儿啦”“说得倍儿哏儿”“上南门脸儿”等,必须读出儿化,才地道。

旧时,京剧名角如“马连良”等名字都不读儿化,但曲艺名角的名字却多读儿化,如魏喜奎儿、侯宝林儿、刘保全儿等。

一般趋势是,市井人物和老年人的儿化读音较多,而文化层次高的和年轻人的儿化读音较少。

对于小巧的、喜爱的事物,可读儿化,如“后院儿”“小花园儿”“留后手儿”“小心眼儿”等;而对于正规的、严肃的事物,则不能读儿化,如“国务院”的“院”、“圆明园”的“园”、“斩断黑手”的“手”、“遮住了双眼”的“眼”等,都不宜儿化。

 应提起注意的是,并不是词尾有“儿”字的词都是儿化词,如“女儿、男儿、少儿、小儿”等,这里的“儿”都表示一个独立的音节;另如“林黑儿”“上官婉儿”“容祖儿”等人名,“月儿弯弯云儿飘”“白云下边马儿跑”中的“儿”,都应读出一个独立音节,只是读音较轻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