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骈偶化的汉语词语

(2007-07-04 20:00:01)
标签:

追求

骈偶化

汉语词语

对偶

分类: 语言修辞研究

追求骈偶化的汉语词语

谭汝为

 



汉民俗崇尚对称和谐,喜欢成双配对,在建筑格局、家什摆设、工艺结构、礼俗仪式等方面,都乐于选取偶骊对称、两两相对的形式。天安门前的华表、宫殿庙宇的格局、大门口的石狮子、陵墓甬道站立的石头翁仲、老式家居厅堂条案上的摆设等,都是崇尚对称和谐的典型例证。这种民俗心理在汉语词汇中当然也有典型的反映。汉语词汇就经历了从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演变的历史过程。另外,几乎每一个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形成定型,也都经历了把原始词语进行或缩略或扩展,使之成为四字格的过程。例如: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鞭长莫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

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拈花微笑    亲厚者所痛,见仇者所快→亲痛仇快 

  

我们在日常说话遣词造句时,习惯性地喜欢采用骈偶的词语,例如:


人欢-马叫            兵多-将广           东张-西望
    鸡吵-鹅斗
            走南-闯北           上窜-下跳
    张家长-李家短
        走东家-串西家       上刀山-下火海
    神不知-鬼不觉
        不显山-不露水       人挪活-树挪死
    前怕狼-后怕虎
        千不该-万不该       鸡一嘴-鸭一嘴
    早也盼-晚也盼
        哭不得-笑不得       天不怕-地不怕
    吃一堑-长一智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远日无冤-近日无愁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有时为了追求骈偶,不惜将意义上多余的词语去凑数,比如我们说“人高-马大”“人仰-马翻”“人吃-马喂”“没心-没肺”“面红-耳赤”等,后半截的“马”“肺”“耳”等都是聋子的耳朵——配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以对偶为美的民俗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说话写作乐于讲求骈偶。《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这就是说,汉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采用骈偶的语言形式表现思想感情。因而对偶格式的成语、俗语和谚语都为数不少。先说对偶格式的成语,例如表示并列关系的对偶式成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另外,还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对偶式固定语,例如: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对偶式的俗语和对偶式的谚语,也数量很多,例如:


    刀子嘴,豆腐心                   眼中钉,肉中刺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打人别打脸,骂人莫揭短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种牡丹得花,种蒺藜得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对偶的运用使俗语的句式整齐,对照鲜明,意义深刻。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我们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欣赏影视、翻阅广告或说话写作时,都可以感受到对偶词语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