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词义探幽 |
1、《中文大辞典》:“春秋时楚前军用茅以为旌识也。”
2、《辞海》:“犹先头部队。古代行军前哨斥候以茅为旌。如遇敌人或敌情有变化,举旌以警告后军。”
3、《辞源》:“军中的前哨斥候。行军时用茅为旌,持旌先行,如遇变故或敌人,便举茅警告后军。”
至于先头部队“以茅为旌”的“茅”,究竟是为何物?上引权威辞书皆绕着走,避而不谈。(在辞书和古籍注释中,遇到障碍不好解决,稳妥而狡猾的做法就是:“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您了是躲开了,可把读者撂在一边了!)
《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和《中国成语大辞典》的编者就不躲开,在“名列前茅”条中,都分别明确无误地把“茅”解释为“茅草”。《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前茅:行军时走在队伍前面的兵士手执白茅开路(侦察敌情,举白茅作信号报警),……前哨执白茅当作旗帜开路以防意外,……”
但这些解说都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从实战出发,作为战场上的指挥报警信号——旗帜,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可以高举;(2)色彩鲜艳;(3)质地坚韧。而茅草(或白茅)根本不具备做旗帜的条件,且于古无徵。
那么,这个“茅”是否为通假字呢?《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左持茅旌”,《新序·杂事》写作“旄旌”。清人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曾对此发表评述:“茅为茅草,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何得称茅以旌乎?今案,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王引之认为“茅”是“旄”的借字,因而“前茅”就是“前旄”,即前军手持的旗帜。此解不啻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
那么,“旄”又为何物呢?春秋时期,古人有在旗杆顶端悬挂牦牛尾做装饰的习惯,类似今日的旗帜飘带,这种习俗在盛产牦牛的楚国更为兴盛。因而古人又称旌旗为“旄”,旌旗是指挥用的,古人又称指挥为“麾”。《中华大字典》对“旄”字解释说:“注牛尾于竿首,军中执以指挥者。《书牧誓》右秉白旄以麾。”《尚书·牧誓》记载的“右秉白旄以麾”,意为:右手举白色旌旗指挥部队。可见所谓的“白茅”就是“白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轮台歌》云:“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这里的“旄”就是旌旗。
综上所述,“前茅”就是“前旄”,即前军所持的旗帜,引申为先头部队,与“茅草”的“茅”只是古音假借关系,在词义上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对俺以上的分析,不知列位看官以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