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义探幽无赖无聊褒义贬义 |
分类: 词义探幽 |
“无赖”与“无聊”
现代汉语“无赖”这个词,绝对是贬义的;但是在古汉语中,这个词的词义和色彩,却呈现出很复杂的状况。“无赖”可以指无能、无才、无用,如《史记·高祖本记》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未央宫大宴群臣向太上皇敬酒时说的一番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为:“当初,老爷子您常认为我无能,没本事,不能治产业,远不如我二哥的能力强。可如今我成就的产业和老二相比,究竟谁更强呢?”文中的“无赖”是无能、没本事的意思。虽带贬义,但程度较轻。当然,太史公把刘邦这段穷人乍富之后,格调很低、不入流、很栽面儿的话,原封不动地写在正史里,很有意思!要搁在今天,准让出版社责任编辑给删去!
言归正传,“无赖”还可以表示不识趣、没道理的意思,如徐陵《乌栖曲》:“唯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这里的“无赖”是埋怨那些天还没亮就叫个不停的鸡。
另外,“无赖”带有对令人喜爱的对象所用的亲昵的语气,如周邦彦《丹凤吟》:“迤逦春光无赖,翠藻翻池,黄蜂游阁”,赞叹春光旖旎撩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喜爱小儿淘气活泼。这两个“无赖”在抒情上都明显带有褒义色彩。
而现代汉语的“无赖”专指放刁撒泼,蛮不讲理的行径,如“耍无赖”;也指具有这种恶劣作风的人,如“一群无赖”。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现代汉语“无聊”有两个义项,表示由于精神无寄托而烦闷,如“他一闲下来就感到无聊”。也表示(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如“一张嘴就是张家长李家短,太无聊了”。在古汉语里,表示“精神无寄托而烦闷”这个词义,早在汉代就产生了,王逸《九思》有“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的句子,意为:我心里烦乱愁闷,赶紧驾上车马外出旅游。这里的“无聊”跟现代汉语词义相同。
古代的“无聊”还可以表示生活贫困,无所依赖的意思,如三国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意为:因此兖州、豫州一带有许多生活贫困无依的老百姓,京都地区已怨声载道。
“赖”和“聊”作为单音节的词,都是依赖、寄托的意思,两个词素合成双音节词“聊赖”,词义并无变化。“无聊赖”——指没有凭借或依赖,无聊或潦倒失意。再进一层,就成了“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这种“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用老百姓的话描述,就是:“闲得难受”“吃饱了撑的”“五脊六兽”“浑身没劲儿”“一脑门子官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再发展下去,就是“无事生非”“没事找抽”了!
前一篇:“谭老师谈诗”第二讲:简约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