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士、寒舍、寒暄

(2006-12-12 07:43:36)
分类: 词义探幽

寒士、寒舍、寒暄

——“寒”与中国古代文化

(本文作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林之光)

   

汝为按:胡适先生有一句名言:什么是研究,就是用最通俗的话讲清最学术的问题。(大意)本文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撰写的关于文化语言学的一篇文章。有四个特点:即言之有物,语料丰富,文风朴实,语言流畅。为什么我们研究语言的一些论文,读者不爱读、不卒读、不耐读?盖因作者追求所谓“高深”而侈谈玄理,语料贫乏,缺少文采,致使文章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建议语言学专业年轻的朋友读这篇文章,然后认真琢磨琢磨。

 

我国的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本应是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冬季十分温暖。可是,频频南下的北方寒潮冷空气,却使我国冬季十分寒冷,大部分地区成为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例如40纬度上的北京,1月平均气温零下4.7,比同纬度世界平均偏低10.230纬度上的武汉(2.8)更 比世界平均偏低11.9之多。寒冷给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许多都冠上了“寒”字。

先说人。古代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贫穷而有才华的读书人则称寒俊(畯)。王定保《唐摭言" 好放孤寒》中有,“李太尉德裕颇为寒畯开路,及摘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是说李德裕当官肯关心、提携寒畯,因此一旦离朝南贬崖州(今海南),八百寒畯皆伤心落泪。

寒士既家境卑庶贫寒,因此便称出身“寒门”、“寒族”。例如成语“薄祚寒门”、“白屋寒门”。此外,“寒贱”、“寒素”、“寒微”等也都是指出身门第低下的意思。

为什么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一寒如此”的典故。大体是,范睢,字叔,有才,很穷,投魏国中大夫须贾为门客。一次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受毒打几死,丢弃厕所。苏醒后逃到秦国,当了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叔故意穿上破旧衣服来见须贾。须贾不知,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后来就用“一寒如此”成语来比喻贫困潦倒,穷到极点的意思。

不过,“寒”字有时则是用作谦称。例如,“寒门”、“寒舍”常作为自己家的谦称;“寒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并非这些个家真的很穷。“十年(载) 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长期日夜在窗下攻读。这个成语大概是从类似金代刘祁《归潜志》中“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化出来的。可见寒窗下读书的也不一定都是穷苦人,只是说攻读艰苦而已。既然窗是寒的,那么灯自然也是寒的了,故有“寒灯青荧”。

寒自然也渗透到古人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古代御寒的衣叫寒衣、寒具(例如《宋史》刘恕传:“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家里捣衣服的石(及其捣衣声)叫“寒砧”;粗劣的饭食叫“寒斋薄饭”;不加热的食品(如干果、水果)叫寒饈;吃做好已凉的饭食叫“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早晨冷得不想起床叫“寒恋重衾”,等等。

“寒士”、“寒人”家境贫寒,难免出现因贫困而出现的窘态,古人称之为“寒酸”,“寒碜”。例如“寒酸气”,“寒酸相”。“寒碜”则仅是指因穷而衣着破旧难看,也可作动词用,例如“寒碜了他一顿。”

在中医养生方面。寒邪是中医学六大外感病邪之一,明代名医张景岳总结出我国北方人“阳虚体质,病多寒象”。中医称受寒而发病证候叫寒证,受了寒邪人体会得寒热,寒热之初人体发抖叫“寒战”,受寒过度还会导致“寒痹”以至“寒厥”。寒性疾病医治办法是散寒,即“寒者热之”。汉代医圣张仲景著名的《伤寒论》中的寒,首先指的就是寒邪致病。作者曾在《人民日报》科技版撰文,指出中医和中医养生就是适应中国特殊气候(特别是寒)的医术,或者说,是被中国特殊气候“逼出来的”。

更有趣的是,由于冬寒难耐,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也就是“嘘寒问暖”的意思。因为“暄”就是温暖,因而寒暄也叫“寒温”。例如《南史"蔡撙传》中:“及其引进,但寒暄而已,此外无复余言”,也就是只说说客套话。“不遑寒暄”是指事情紧急顾不得说客套话。但如果一般情况下不先进行寒 暄,会被认为不礼貌。例如《旧五代史"钱鏐传》中,“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誨用(管)事,鏐尝与重誨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暄凉(寒暄), 重誨怒其无礼。”后来还借故削去了钱鏐的吴越(地方)国王等称号。可见古人对寒暄之重视。

实际上,寒对我国古文化影响还远不止此。比如,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死者可称“寒骨”(例如宋苏舜庆、黎明《悲二子联句》:“作诗告石梁,聊以慰寒骨)。《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中还有:“军中有一韩(姓),西贼闻之心骨寒。”可见,寒对中国古人,可称“刻骨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