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虫”?
谭汝为
在韩国讲学,得知韩语“老虎”这个词儿的读音是“虎狼爷”。汉语的“爷”,就是“天儿”的意思,凡是名后带“爷”字的,像“阎王爷”“龙王爷”“财神爷”“土地爷”“马王爷”等,全是厉害主儿,你惹得起吗!
在国内讲汉语语义学时,一位研究生曾提问,为什么把老虎称作“大虫”?我说,这得分两步解说——先弄清“虫”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大虫”。
在古代,“虫”泛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具体分类是:禽类为羽虫,兽类为毛虫,虫类为介虫或甲虫,鱼类为鳞虫,人类为倮虫(所谓“倮”,就是无羽毛鳞甲蔽身之意)——合称“五虫”。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毛虫的精华是麒麟,羽虫的精华是凤凰,介虫的精华是神龟,鳞虫的精华是蛟龙,倮虫的精华是圣人。

但是,“虫”的这种词义并不巩固,后来就缩小到只指昆虫和虫类小动物了。汉初学者缀辑的《尔雅》就特设《释虫》一篇,与《释鱼》《释鸟》《释兽》并列,这和今天人们把动物概分为“鸟、兽、虫、鱼”四大类也完全相同。《尔雅·释虫》说:“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豸”指无脚的虫,“虫豸”并称,泛指昆虫和类似昆虫的小动物。
记得读鲁迅《阿Q正传》,阿Q在被凶悍的对手一把揪住,将挨死揍时,则以自损自贱的可怜口气说:“我是虫豸还不行吗?”对方立马松手,谁还会和小虫子较真啊!我曾听到执法的城管,对几个可怜兮兮的马路摊贩骄横地扬言:“整治你,就跟捻死个臭虫一样!”可见,动物分类中,钩爪利牙、厚皮坚甲,一概没有的“虫子”,地位最为低贱。不必宰割,用俩儿手指轻轻一捻,就呜呼哀哉了。
但那是小虫,“大虫”可就不一样了!《水浒》二十三回写武松醉卧于景阳冈的大青石上,“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另外,梁山好汉中有“母大虫”(顾大嫂)“病大虫”(薛永),全不是吃素的!

老虎被称为“大虫”,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书载:“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不过,这段文字也是“天桥把势——光说不练”,东拉西扯之后,并没有分析“虎名大虫”的原因,可归入“白唬蛋”之类。
古人有把“五虫”之首与五行方位相配的说法,例如:
东方之神——龙(鳞虫之长),
南方之神——凤(羽虫之王),
西方之神——虎(毛虫之首)等。
列位看官,究竟为什么称老虎为“大虫”呢?请看在下的分析:
老虎为兽类,属毛虫,又被民间称为百兽之王,而“大”有“为长”“为首”“排行第一”的义项,故而称虎为“大虫”,也就是毛虫类的首领、兽中之王的意思。这和称龙为“龙王”、称凤为“凤皇”,为同一机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