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学品评 |
文伟同学:
得知你们两人都留在天津,我非常高兴!
你信中引用《词学概说》所言“词取代诗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主要由于唐诗非五言即七言,以四、八句为常,不适合入乐演唱,所以‘依声填词’,词多为长短参差句。”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下面,依次试着解答你提出的六个问题。
1、唐以前,诗经和乐府诗里都有长短句,都适合入乐,为什么他们没有直接发展成为“曲子词”并成为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
“诗经”的主体是民歌,可弦歌演唱,它虽以四言为主,但也有杂言,并不影响入乐。“乐府”也是民歌,它以五言为主,也有杂言,自然也能演唱。能否入乐与诗句长短无关。就是说,四言诗经可演唱,五言乐府也可演唱。唐人绝句也可演唱,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证。“词”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于民间,隋唐之际的敦煌曲子词,就是从乐府民歌过渡到五代宋初的文人词的中介。另外,北方的燕乐(与南方清乐相对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原的影响和流行,也为“词”(典型的音乐文学)的起到催生作用。所谓“胡夷里巷之曲”就点明了胡曲和民间是“词”产生的两个源头。至于句子是否长短,只是一个次要的因素,而不是起决定性的要素。一种新的韵文形式的产生,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诗经”到“乐府”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词”的产生亦然。
说律诗和绝句都不适合演唱,太绝对了!初盛唐的绝句是可以演唱的,刚才说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歌女演唱的都是五绝和七绝。至于近体诗成为唐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原因很多,例如: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之刺激,初盛唐时代精神的感染,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齐梁永明体使诗歌平仄、对仗、韵律趋于定型,中国诗史发展的厚重传统等等,和适合不适合演唱没有必然的联系。
婉转悠长的清乐流行在南方,粗犷明快的燕乐影响于北方,南北朝乐府的音乐风格与作品内容格调,就迥不相同。南朝的采莲曲、西洲曲,和北朝的敕勒歌、木兰辞相比,大异其趣。至于古风,一般认为是徒歌,就是不能或不宜演唱的。
4、隋末唐初,曲子词起源于民间,文人多不愿写,这些曲子词在形式上和古乐府的长短句有什么不同(不仅是一个是“先有乐后有词”,一个是“先有词后谱乐”的区别吧)?
汉乐府,抑或南北朝乐府,虽有杂言,但仍以五言为主,以一韵到底为主。敦煌曲子词,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句式是“七、七、六、七;五、五、五、七”,两句一转韵,读来句式参差,音韵婉转。虽为民间无名氏创作,但在句式、韵律上都已拔出流俗,与乐府划清了界限,可卓然自立门户,故谓“词”之滥觞也。
5、 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如五言诗、曲子词、杂剧、小说,最初都在民间兴起,文人最初都不屑于写,是什么原因让文人最终接受并乐意参与其中的呢?
多数文人自恃清高,恪守传统,蔑视民间文艺,更谈不上参与其中了。但一种民间文艺
6、古今主流文体的演变:诗经——楚辞——赋——五言古诗、乐府民歌——律诗绝句——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请谭先生指正 ),冥冥之中是否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中国文学的形式?有人说,形式限制得越严格越不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现,那为什么格律最苛刻的唐诗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无法超越的一座丰碑?
中国文学文体的发展不外受到三大影响——时代的推动影响,前代的道夫先路,和文人的继承创新。
一切文学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因素构成,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结合得好,则为上品;结合得天衣无缝、叹为观止,则为极品。形式限制得越为严格,的确对于一般的创作是个束缚,但却不能说不利于优秀作品的问世。与之相反,近似于苛刻的平仄、对仗和韵律的要求,却束缚不住伟大诗人的手脚,却给他们显示精妙技艺的绝伦创作留下了阔海空天。于是李白、杜牧等登上了绝句创作的峰巅,杜甫、李商隐等的优秀作品成为律诗创作的典范。
你是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自然对诗歌理论著作读得不多。但我一向主张,治语言学的人,要大致精通文学原理;治文学的人,也要大体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使之相济互补。俟我回天津后列个书目,借给你一些关于诗史、诗律、诗评、诗论的著作,系统而认真的研读,对于教学大有裨益!
祝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