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论语》是一本谈快乐的书

标签:
论语孔子快乐学而篇教育 |
分类: 论语新解 |

说《论语》是一部谈“快乐”的书,显然会让某些卫道人士皱眉、甚至吹胡瞪眼,认为这种说法轻浮、卑下、媚俗!但我有我的根据:
翻开《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的第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在说啥?又为什么被放在全书之首? 我以為孔子開宗明義想告訴我們,人生有三種值得追求的快樂:其中,「學而時習之」談的是在從事自我砥礪、自我完善過程所獲得的快樂;「有朋自遠方來」談的是走出自我、與人交往過程所獲得的快樂。「人不知而不慍」則是以反面的語法說,能得到他人與社會的肯定(人知),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前兩段話告訴我們關於快樂的第一個祕密:快樂是學習、工作、交際與各種活動的副產品,而不是直接、刻意去追求的東西,你越刻意去追求快樂,它可能就離你越遠。而一般人對於快樂的因果關係也常有所誤解,大家普遍認為是自己心情愉快了,才會去做某事;但更多的情況是先做了某事,心情才變得愉快。
譬如孔子很喜歡唱歌,但這主要是唱歌讓他感到快樂,而不是他快樂了才唱歌。所以,想要快樂就不能消極呆坐,等待快樂自動降臨,而要積極去從事各種活動、與人交往。
「人不知而不慍」說的其實也是快樂。得不到別人的了解、肯定,通常會讓人苦惱,但如果你能不為此而苦惱,少一點苦惱就可多一點快樂;而更積極的則是從多數人認為痛苦的事情裡「發掘」出快樂來。譬如很多人認為清貧生活是種痛苦,但孔子卻說: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
快樂其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如果你內心寧靜祥和,讓你的感受力全開,那麼就能像弘一大師般體會「鹹有鹹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粗茶淡飯中也有被你所忽略的快樂。這是關於快樂的第二個祕密:與其向外追求更多的快樂,不如向內開發自己對快樂的感受力。就像詩人里爾克說:「如果你的日常生活看起來很貧乏,不要怪生活,要怪你自己,怪你無法像個詩人召喚出生活的豐繁華美。」
我認為這段話被列為《論語》的開場白,多少在表示孔子及其弟子、還有後來的儒家都認為,「快樂」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成份,也是他們所關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議題――不只讓自己快樂,也要讓所有的人都快樂。當然問題在於什麼是「快樂」?又要如何去得到「快樂」?
有人也許會板著臉孔說,《論語》談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把它說成在「追求快樂」,是在搞砸《論語》啊!但請問「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的又是什麼?不是要讓自己和所有人都快樂嗎?只會搖頭晃腦呢喃「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才是在搞砸《論語》。
我以为孔子开宗明义想告诉我们,人生有三种值得追求的快乐: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的是在从事自我砥砺、自我完善过程所获得的快乐;第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谈的是走出自我、与人交往过程所获得的快乐。第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以反面的语法说,能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人知),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前两段话告诉我们关于快乐的一个秘密:快乐是学习、工作、交际与各种活动的副产品,而不是直接、刻意去追求的东西,你越刻意去追求快乐,它可能就离你越远。
一般人对于快乐的因果关系也常有所误解,大家普遍认为是自己心情愉快了,才会去做某事;但更多的情况是先做了某事,心情才变得愉快。譬如孔子很喜欢唱歌,但这主要是唱歌让他感到快乐,而不是他快乐了才唱歌。
所以,想要快乐就不能消极呆坐,等待快乐自动降临,而要积极去从事各种活动、与人交往。
“人不知而不愠”说的其实也是快乐。得不到别人的了解、肯定,通常会让人苦恼,但如果你能不为此而苦恼,少一点苦恼就可多一点快乐;而更积极的则是从多数人认为痛苦的事情里“发掘”出快乐来。譬如很多人认为清贫生活是种痛苦,但孔子却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快乐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如果你内心宁静祥和,让你的感受力全开,那么就能像弘一大师般体会“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滋味”,粗茶淡饭中也有被你所忽略的快乐。
我认为这段话被列为《论语》的开场白,多少在表示孔子及其弟子都认为,“快乐”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成份,也是他们所关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议题――不只让自己快乐,也要让所有的人都快乐。
有人也许会板着脸孔说,《论语》谈的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把它说成在“追求快乐”,是在搞砸《论语》啊!
但请问,“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的又是什么?不是要让自己和所有人都快乐吗?只会神色凝重、摇头晃脑呢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才是在搞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