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更好的你来自更多的学习
(2016-02-24 09:18:09)
标签:
论语孔子儒家学习经典新解 |
分类: 论语新解 |
人生是不断追寻的过程,更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除了少数简单的本能反应外,我们赖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的言行举止,甚至包括思想、情感等,也都是学习得来或经过学习的重大修饰。你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成果,深深影响你生命的纹理与生活的质量,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在的你,就是你过去学习的整体表现。而要成为更好的你,不只需要更多的学习,还要对学习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学以致用”。《论语》提到“学而优则仕”(子张),孔子及其弟子的勤学不辍,显然是以从政施展抱负为鹄的。当然,每个人的志趣不同,但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或要做什么追寻,都必须具备一些知识与技能,而它们都只能靠学习获得。不过为了工作而学习,就好像为了文凭而上学,多少是消极、被动的,甚至还会成为一种负担。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有更积极的态度。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就为我们点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不管是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都能让我们有获得成长与提升的满足感。如果能抱着快乐而期待的心情去学习,它就不再是负担,而且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孔子本身不仅乐于学习,“学而不厌”(述而),而且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可说是典型的“活到老,学到老”。
大家都只听说“学而优则仕”,其实《论语》先提到的是“仕而优则学”(子张),不管是做官或从事其他行业,行有余力就要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跟学与用的关系有点类似,很多人是为了要“用”才去“学”,但往往缓不济急,“书到用时方恨少”;另有些人则先不问有用或没用,纯粹是为了好奇或觉得有趣而学习某些东西,等过了好一段时间,因缘际会,才知道可以“用”在哪里,信手拈来,就立刻能派上用场,这种意外的收获反而能给人更多的惊喜,也是我们更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
除了主动学习外,还要主动发问。中国人一向不太喜欢发问,但这跟孔子一点关系也没有,反而是我们要多多向孔子学习,因为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他的“学问”有很多都来自“问”,不仅“入太庙,每事问”(八佾),而且还“不耻下问”(公冶长)。问人家也许会一时让人觉得像个蠢人,但不问才永远是个蠢人;而且发问,不要只希望别人给你现成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问“为什么”,然后自己去找答案。就像爱因斯坦所说:“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发问,好奇心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为了方便学习,人类发明了学校,并有专业的老师从事教学的工作。孔子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开班授课的老师,虽然他是有三千个学生的老师,后来更被尊称为“万世师表”,但他自己却也有很多老师,因为每个在某方面懂得多的人都是他请教的对象,也是他的老师,他自己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而子贡更说他:“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些都让人想起“只要有心学习,一定能找到老师”的西方谚语,学习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心”。只要“有心”,那什么都可以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什么人都可以当我们的老师。
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立身处世或者说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以看重贤德来替代美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这表示上面四种行为表现也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项目,或者说学习就是为了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
孔子更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意思是只想拥有仁德、才智、诚信、正直、勇敢、刚强这些美好的特质或优点,但却不喜欢学习如何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容后再详述),那就会产生受人愚弄、流于放荡、危害到自身、流于急切、犯上作乱、狂妄自大的弊病。在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与技术的传授,但却忽略品德及生命教育的这个时代,好好学习做人的道理(从各种管道,譬如读《论语》)不仅格外重要,而且会让你受益无穷。
但所谓“学而时习之”,我们不只要“学”,更要“习”。“习”除了要经常“温习”所学外,更有用行动来验证、实践、应用所学之意。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怎么知道所学之真伪?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怎么知道学得的那一套是否可行?特别是立身处世方面的道理,如果你不落实在生活里,不身体力行,那么学得越多,反而变得越虚伪。
所有的学习,最后都汇流到同一个方向:学习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美好。如果你有这个想望,那你就应该乐于学习,也乐于用行动来验证、实践、应用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