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新观:命运奥义】刘伯温的虚构与真实
(2014-02-04 08:37:38)
标签:
命理刘伯温军师文化心理 |
分类: 笔记新观 |
如果说历代的开国之君都有为他撑腰、证明他是“真命天子”的古典命定论,那么他身旁一定也有一位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神机妙算、身穿八卦道袍的“军师”,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等即其代表。
明清笔记小说里,亦有一大堆刘伯温的故事:譬如他早年和友人在西湖泛舟,夜观天象,说:“天子气在吴头楚尾,十年后当兴,我要去辅佐他。”於是朝那个方向去,最后发现朱元璋就是他要找的“真命天子”(徐祯卿《翦胜野闻》);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时,刘伯温凭其神机妙算,不仅要朱元璋即时换船而逃过一劫,还选在金木相克之日和陈友谅决战而大获全胜(施显卿《奇闻类记摘抄》);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准备兴建皇宫,他叫刘伯温去勘定基址。刘伯温在勘察地形,测地置桩后,却被马皇后依自己的意思加以更动,刘伯温在看到被动了手脚后,说“这样当然也不错,但后世不免要迁都他处。”(张瀚《松窗梦语》);而预言“中国未来命运”的《烧饼歌》,相传也是他所作。
这些故事和民间传说告诉我们,刘伯温精通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俨然是明清五百年间命理学界或预言学界的第一高手。但真正的刘伯温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诚意伯文集》是唯一可确定的刘伯温传世之作,笔者在该文集里找到一篇与古典命定论关系密切的〈天说〉,刘伯温开宗明义就自问自答地说:“或曰:天之降祸福於人也,有诸?曰:否,天乌能降祸福於人哉!”接著他提出一大堆议论,最后说:“故见祸福而谓之天降于人者,非也。气未复而以祸福责於天,亦非也。不怨天,不尤人,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惟知天者能之。”所谓“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引自《孟子》一书,从这段话可知,刘伯温所具有的其实是儒家的“立命观”,而非阴阳五行家的“窥命观”。我们实在很难想像,发出上述议论的刘伯温,会是一个想藉观察天文地理而预言人间祸福的“高人”。
其实,纪晓岚在《四库全书》的《诚意伯文集》提要里,已说得很清楚:他说刘伯温“
遭逢兴运,参预帷幄,秘计深谋,多所裨赞,世遂谬谓前知,凡谶纬术数之说,一切附会於
基(即刘伯温),神怪谬妄,无所不至,方技家递相荧惑,百无一真!”
但尽管如此,有些人却可能反而会责怪笔者昧於“人生的真相”。他们会说刘伯温的〈天说〉是准备公诸於世或流传后世的“文章”,在其中谈的自然是儒家的大道理;但“真正”的刘伯温在私底下其实是命理方面的行家或热衷者,就像中国过去很多名人都是“白天儒家,晚上道家”或“外儒内佛”一样。当然有这种可能。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只能私下去做,不宜公开谈论”的,很多的“聪明人”也都知道这点。但更可能的是,众多民间百姓需要的并非“客观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执拗地保有某些非常古老的思维模式与观念原型,所有的历史与人物,所有古典命定论的人马,都只是这些思维模式和观念原型的“影武者”或“替身演出”而已。
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可以说是汉民集体潜意识里的军师“原型”(archetype)的显影,就像辅佐刘邦的张良、襄赞刘备的诸葛亮,他们也都被民间百姓描绘成穷天人之际,深谙消长生克之道而能未卜先知的命理高手(真正的诸葛亮是法家的信徒)。如果我们放大视野,拿历朝的开国演义小说做比对,就会发现它们对朝代的兴亡、真命天子的行迹、主公与军师的搭档等都非常类似,都是以古典命定论的架构去诠释过去的历史和人物的,它们的不谋而合,反映的其实是当时民间百姓所共有的“世界与生命图像”。
但这个图像却是一个虚拟的图像,里面含有太多对真实历史与人物的扭曲。真正的历史与人物该死,真正的宇宙真相也该死,因为它们都是不受欢迎的,古老的心灵早已为我们安排了属於它自己的“理想秩序”,而这也是古典命定论能继续存在下去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