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今看】从杜鹃啼血到慈乌反哺

(2013-07-29 09:03:02)
标签:

杜鹃

啼血

寄生鸟

慈乌反哺

动物

分类: 古典今看
 

  在中国,杜鹃是一种名气大、声望高的鸟。它的叫声并不甜美,反而给人哀凄之感,但这种“哀凄”却获得相当的美化:民间传说蜀国国君望帝(杜宇)禅位给治水有功的能人,退隐的望帝在死后化为鸟,暮春啼叫,声若“不如归,不如归”,哀怨悲凄断人肝肠,最后竟啼出血来,百姓感念,遂将这种鸟称为“杜鹃”,而被它的血染红的花就叫“杜鹃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都跟这个美丽的传说有关。

 

  但塑造哀怨凄美的“啼血”,其实是来自错误的表面观察,因为杜鹃的喉咙呈深红色,在开口鸣叫时露出它嘴内的殷红,结果竟被人误以为是在“啼血”。但更糟糕的是杜鹃其实是一种相当阴险的寄生鸟,它们不筑巢,也不自己孵蛋,而是在繁殖季节时,寻找合适的宿主,在引诱孵蛋的宿主离巢后,在其巢内产下一枚类似的蛋,由不知情的宿主替它孵蛋(据统计,大杜鹃会将蛋寄生在120种鸟类的巢中)。杜鹃的幼雏比宿主的幼雏先孵化出来,它会把巢中其他的蛋一个个推出巢外,而成为宿主“唯一的孩子”,独占宿主辛苦找回的食物,等羽翼既丰后,就不告而别。

 

  在离开前,属大型鸟的寄生杜鹃,虽然还是雏鸟,但块头往往长得比娇小的宿主还大,但不明究里的宿主还继续喂食它。这种现象在中国又被“美化”成另一个更严重的说法――“慈乌反哺”。

 

  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以慈乌失母夜啼及其反哺行为,劝人要及时行孝:“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读来让人忍不住为之泣下神伤,但到目前,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都没有观察到鸟类有反哺现象,大家因而推测,这很可能是如前所述,当娇小的宿主在喂食比它大许多的杜鹃(雏)鸟时,被重视孝道的中国人误以为那是“小鸟”在喂养它的“父母”(大鸟),诗人也随之大作文章,用以教化社会大众,但其实是一个美丽而要命的错误。

 

  关於杜鹃的故事,让人想起一句古话:“大恶乃有大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