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文学演化论杂谈 |
分类: 古典今看 |
从生物演化看《桃花源记》 王溢嘉
中学时代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觉得渔人的见闻不可思议;后来认为它很可能只是
文人描绘心中向往世界的小说;更后来却发现里面有一个大纰漏,文章说桃花源中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记得教科书上的解释是“男女的穿著,跟桃花源外的人没有两样”;既然从秦朝就避乱于此,与外界完全间隔,衣着怎么可能跟几百年后的东晋人完全一样?以为自己有了什么大发现,查资料才知道,不少人已对此表示过疑问,而且说文中的“外人”应该解释为“外邦之人”或“世外之人”。
我会产生疑问,而且认为后两种解释较合理,主要是从“演化论”出发的。生物不断在演化,但大陆地区(互相连通)与海岛(孤立世界)的演化结果不太一样。当欧洲人刚踏上澳洲的土地时,不仅发现土著的长相、衣着跟他们不一样,更看到许多前所未见的珍禽异兽,譬如袋鼠、无尾熊等;有些欧洲人因此将澳洲称为“世外桃源”。澳洲之所以会有(其实是保留)这么多珍禽异兽,主要就是因为它长期与外地完全隔离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澳洲与南美洲原是相连的,后来因陆块漂移而越离越远,终至成为孤立世界;在未分离前,南美洲与澳洲的物种差不多,譬如也有很多有袋动物,但后来因南美洲北移与北美洲衔接,北美洲的动物南下,在物竞天择下,土生的有袋动物不敌来自北美的胎盘哺乳类动物,才日渐式微乃至完全消失。而澳洲的有袋动物却因无外敌的挑战,反而得以幸存,并自行演化。
生物会演化,文化会演化,衣着也会演化,它们依循大致相同的法则。在人文荟萃之地(譬如中原),其衣着的演变除了自身的创意(突变)外,更会与接触到的异文化相互影响(物竞),然后产生新的款式(品种),改变的幅度由接触的中心向周边递减。从秦朝到东晋历经数百年,特别是在北方民族南下,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即使在长江流域,衣着也不可能跟秦朝时完全一样。但如果是与外界完全间隔的孤立世界,那就会保留当初脱离时的模样,或自行演化出另一种模样,桃花源内就理应如此。其实,这也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文前的诗里所说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不只衣着,文化的其它层面也都保留古代的模样;对渔人来说,就好像进入异国,看到“外邦人”一样。
这样的解释不仅较为合理,而且让我们领会出从动物演化来看人间文学时的一种特殊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