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文化中国人心理古典文学批评心理文化 |
分类: 古典今看 |
在华人社会里,《白蛇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而故事里的灵魂人物白素贞更是惹人怜爱的传奇女子。但如果我们考察白蛇故事的演变,却也不难发现,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白素贞,跟以前的白素贞(譬如说明朝时)是很不一样的,个人以为,在白素贞形象的剧变里,可能隐藏了作为故事创作改编者、阅读者、传诵者──也就是汉民族某些有趣的心理转折。
白蛇故事在中国的演变
赵景深的《白蛇传考证》将中国女蛇精故事的演变分为三期:
1.原貌期:如宋朝《太平广记》的〈李黄〉、《清平山堂话本》的(西湖三塔记),故事都较为简短,说的是女蛇精魅人、害人、杀人的恐怖故事。
2.蜕变期:以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代表。故事里的白素贞还是个恐怖的女蛇妖,在迷惑许仙并嫁给他后,多次现出原形,恐吓许仙:「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沦为血水」。许仙对白蛇也很快由爱转为嫌惧,而由法海和尚出面收妖。
3.情化期:如《看山阁雷峰塔》、《白蛇精雷峰塔》、《义妖传》等清朝的版本,在这些版本里,白素贞成了来向许仙报恩,具有人性至情的好女子,而曾经嫌惧她的许仙后来回心转意,白素贞还为他生下一个后来中状元的儿子许梦蛟,原本将白素贞镇在雷峰塔下的法海最后也慈悲为怀,放出白素贞,让夫妻、母子大团圆。
从生物进化论到文学进化论
赵景深说:「一个可怕的妖怪吃人的故事……竟能逐渐转变成一篇美丽的『报恩的兽』系的神仙故事,真是谁也料不到的」。但笔者以为,这种演变或蜕变,其实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生物进化论的八字真言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文学像生物也会进化,文学进化论的八字真言则是「文竞人(读者)择,适者出头」。自然进化的「适者」是指最能适应环境生态的生物,而文学进化的「适者」则是指最能呼应读者心灵生态的文本。
汉族集体心灵一次巨大的转变
《白蛇传》的最大读者群是汉族,而汉族的心灵生态,有「.普遍性」与「.特殊时空性」两个面向:在「.普遍性」方面,汉族心灵具有包容、接纳与渴求圆满(大团圆)的特色,白素贞从恐怖的蛇妖演变成情深义重、惹人怜爱的完美女性,一如蛇图腾的转化为龙图腾(从最惧嫌的爬虫演变成最尊贵的灵兽),多少是这种普遍心灵生态的回响。渊远流长的狐狸精故事,从《搜神记》到《聊斋志异》,其演变或进化基本上也是循着同样的轨迹。
但心灵生态也有它的「.特殊时空性」,稍做考察即知,美化白素贞的版本多出现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江南一带,如果我们将眼光从小说故事转移到现实社会,不难发现江南汉族的集体心灵生态在这段期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较于明末清初而言),质言之,即是由嫌恶、排斥满清(将之视为「异族」),转为包容、接纳、赞美。而嫌恶、排斥蛇精(将之视为「异类」)转为包容、接纳、赞美白素真的新文本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而且很快成为受欢迎的主流形式,我们可以说,那是因为它们呼应了上述的心灵生态,让读者觉得「深获我心」。
何谓文学或艺术杰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伟大或受欢迎的创作者可以说是集体心灵的「雷达站」或「代言人」,他们敏锐地觉察到集体心灵某些共通的变化与感受,而以艺术的「象征」方式将它巧妙地表达出来,让阅听者在读了看了后,觉得他们说出了大家的「内心话」,「内心深处某种东西受到了触动」。
而这,也是我对「何谓文学或艺术杰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