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之《殷商兴亡》(解说稿)(上)
(2016-08-15 17:46:31)
标签:
历史 |
【引子】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记录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的传奇出生。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传说中商族的始祖。
这个黄河流域的上古部落从此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时代,商朝历史从此开始。
【本集片名】:殷商兴亡
【解说】
蔺窑村,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东的山化乡。在蔺窑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君王就被安葬在这里。这位君王,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
由于商朝年代久远,商人的起源已不可考, “玄鸟生商”只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
当契还是传说的时候,夏朝的历史正如日中天。但自从孔甲当王,便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致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各诸侯国中,商的势力逐渐壮大,到汤继位商侯,正逢夏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之时。汤正是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
改朝换代谈何容易?不仅要有杰出的头领,还要有得力的辅佐。辅佐及时出现了:一个是仲虺,一个是伊尹。
【解说】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空桑村,相传空桑村就是伊尹的故里。由于年代久远,伊尹的出生地已十分渺茫。其中一种说法就是,伊尹出生在杞县的空桑村。
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其父亲是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消灭暴虐无道的夏桀,救人民于水火。他先是听说有莘国不错,便来到有莘国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做饭的厨子。有莘国国君很快发现伊尹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头目。但有莘国实在太小了,而且他与夏桀同姓,伊尹便趁着有莘国与商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的身边,继续做商汤的厨子。商汤很快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为右相。于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联手辅佐商汤。在两人的策动下,一些诸侯先后叛夏而归商。
【采访】朱凤瀚:北京大学
【解说】
离叛者越来越多。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死心踏地追随夏王朝的诸侯、方国还有不少,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豕韦、顾、昆吾这三个夏属国,势力不小,与商国接近。于是商汤决定剪除夏桀的这三个羽翼。
商汤就在准备东征豕韦时,夏桀得知他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找了个借口召商汤入朝,却下令将商汤囚禁在夏台的重泉即地下水牢里。
仲虺和伊尹得知君主被囚禁,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这么多好东西,加上考虑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满,便只好将商汤释放。
商汤死里逃生,更加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举兵伐夏,各诸侯纷纷投奔商汤,加入伐夏大军。大军长驱直入,在鸣条之野与夏军相遇,两军在此展开了一场决定历史命运走向的大决战。
决战开始之前,汤为鼓舞士气,宣读了一篇伐夏檄文,历数夏桀的罪恶,宣称是上天要他来消灭桀。这就是商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汤誓》。
经过战前动员,伐夏大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夏军溃败,桀被活捉。
商汤攻占了夏朝的王都斟鄩。汤安抚夏朝臣民后,就地举行祭天仪式,他告诉大家,桀罪恶滔天,夏朝气数已尽,并正式宣告夏朝的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此结束。
【采访】朱凤瀚:北京大学
汤灭了夏以后,商人的这个国家的发展,确实有一个飞跃,标志就是他有很大的城址的,都城的设立,说明他们从国家来讲,它的国家结构,国家的形态都有所发展,因为一个中心的城市,一个政治的文化的、祭祀的一个中心,对当时来讲的一个国家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可以说是灭了夏之后,商文化,还有商人的国家形态,都有一个飞跃,它融合了夏文化的一部分发展了自己,因此我们后来看到最大的一个明显就是郑州商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青铜器的青铜文化的发展,肯定也是在灭夏之后,得到一个飞跃,所以成为商前期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说】
由于商汤声称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因此,他的声威迅速播达四方,各地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前去朝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前来朝见。这就是《诗经·商颂》中唱的:“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数月之间,竟有“三千诸侯”大会于商都亳。
经过长达20年征伐战争,商汤最后消灭了夏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开始纷乱不已的中原地区,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朝,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商汤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实行一系列改朝换代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司马迁记录下来,那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所谓“改正朔”,就是改变夏王朝每年开始的一天(正朔)。夏称一年为一岁,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一岁的开始。汤改称一年为一祀,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每年十二月初一为一祀的开始。所谓“易服色”,即把衣服颜色由夏朝的“尚黑”改为“尚白”。朝会以昼,即朝见由原来的夜里改为白天进行。
商汤将商王朝的内外政事治理得差不多之后,就命人将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后铸造的九个铜鼎,即夏王朝的镇国之宝搬到了商王都。这九个象征国家政权的铜鼎易主,即意味着夏王朝彻底灭亡,商王朝开始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漫长的商王朝历史翻开了第一页。
【采访】朱凤瀚: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好像认为,鼎,好像是一个很牢固的这么一个礼器,而且赋予它一个政权的一种象征,因为鼎它主要是礼器,它其中主要的功能是作为祭祀时候用的礼器,但是鼎尤其被神圣化了,作为古代政权的象征。
【采访】王震中:中国社科院
在中国的历史上鼎曾经作为国家的政权的象征。所谓的作为国家政权象征,就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夏商时期,宗教祭祀是国家政治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东西,而这个鼎又是礼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它不是代表了这一个简单的小的邦国的一个倒台,它是统治天下的共主之权,这个政权是我们说的大的一个国家结构的多元一体的国家的政权的转移。
【解说】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到商王朝时期,已经达到顶峰,由此开启了中国青铜时代。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也是旌功记绩的礼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
【解说】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嵩县的伊尹祠,古老的祠堂里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伊尹。商汤去世数十年后,已逾百岁的伊尹离世。
伊尹辅政期间,共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为商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太甲即位后,不理朝政,耽于享乐,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亲自迎回太甲,将王位还给他。太甲重新做王后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四方诸侯年年前来朝贡。“伊尹放太甲”也作为千古佳话记录在史籍中。
如今,伊尹已故去三千多年,但他的名字世代相传。相传,由于伊尹精通烹饪之术,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伊尹也被后人尊奉为“厨圣”“烹调之圣”,伊尹也由此成为中国美食烹饪业的祖师爷。
【采访】王震中:中国社科院
伊尹在成汤推翻夏王朝的时候发挥很大作用,在成汤取得夏王朝以后,辅助成汤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成汤之后对商王朝的王位继承以及巩固上,以及贯穿成汤的制度和法治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文献得到甲骨文的证实。在甲骨文里面对伊尹有固定的专门的日子进行祭祀,把伊尹和商人其他的祖先,商的先王一样进行隆重的专门的祭祀,而且祭祀的祭品的数量规模规格都很高,所以也就证明了伊尹在商人的地位,在伊尹死后商人的地位当中还是很高的,所以伊尹当时生前的政治作用和死后的地位还是有甲骨文和文献多方得到验证的。
【解说】
商王王位一路下传,商朝漫长的六百年历史不觉已走过一半。这时,商代王权的接力棒传至一个重要人物手上:盘庚。但盘庚接手的国家,几乎可以说是一副烂摊子,因为此时的商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大有灭亡的趋势。盘庚是个有作为的国王,他在上任后的十几年里做了许多努力以缓和国内矛盾,却仍然不能改变衰弱局面,若继续下去,王朝将有灭亡的危险。这迫使盘庚考虑挽救之法。于是,他决定效法先王,实行自汤以来的第六次迁都。
往哪儿走?盘庚经过反复考察,精心选择,决定迁到黄河以北洹水之滨的殷,却遭到王族中不少人的反对,他们担心迁都削弱自己的势力,便到处散布流言,蛊惑人心,并鼓动老百姓也跟着反对迁都。
盘庚是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君王,他在迁都前后对臣民进行了三次训话,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尚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经过连哄带吓的训话,贵族们不敢再反对,老百姓当然也只能服从。
这样,应该是在公元前13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20年之间,盘庚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和奄都的人民,驾着牛车,赶着羊群,渡过滔滔黄河,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新的生活。
【采访】王震中:中国社科院
殷这个地方原来也是商以前的重要的发展地区。一个是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再一个他还是有一种能带来一种非常清新的政治格局,再加上殷这个地方旁边就是黄河,再北边就是,旁边是安阳的淮河,再北边是漳河,当时的淮河走向经过河南的浚县以后,南北走穿过安阳最后到了河北,然后再向东。所以也有利于他水陆交通,他的战略资源的运输。他做了多方面考虑,再加上这个地方也是原来商人重要的早期区域。所以他也靠近他北的漳河,漳河也是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