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科型语文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上)
(2013-10-20 20:01:09)
标签:
语文教材分科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分科型教材编制的理论依据包括哲学理论、教育理论、知识理论和学科理论基础。
一、哲学理论基础
综合型语文教材编制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综合的思维方法,而分科型语文教材编制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分析的思维方法及其基于分析方法之上的科学主义思想。所谓分析,就是思维“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要正确把握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常常需要先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反之,对事物的部分认识不清,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必然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分析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必经阶段,脱离整体去认识部分,固然不会形成关于事物的有意义的认识,但如果对事物的部分认识不清,那么对整体的认识也必然是模糊的。分析的方法,就是通过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认清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个要素,从而为揭示整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创造条件。
人们普遍注意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不仅中国哲学家认为:“西洋哲学的方法,犹是析物的方法……”[2]西方人自己也承认:“我们西方文化最显著的长处是讲求科学的方法。”[3] “西方人很关注物体及其属性,对之采用分析的态度,而东方人持有整体观,关注物质的连续性以及一定背景下的各种关系。”[4]所以,分析的方法被公认为西方占绝对主流的哲学思维方法,它是形成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哲学背景,更被看作是近代科学的重要方法论特征。笛卡尔对该方法论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概括,即“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5]。在笛卡尔那里,自然科学方法成了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例。
西方科学成果正是通过分析、观察、实验的方法取得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在西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惊人的成就,其研究的问题具体,方法科学,知识准确,效果明显,因而成了权威的科学和一切科学的楷模,几乎所有知识都被戴上“科学”的桂冠而得到人们的信赖。于是科学主义应运而生。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运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一切研究领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追求知识。针对这种科学无所不能的倾向,反对者把那些科学的极端崇拜者及其理论贬称为“科学主义”,并展开激烈的批评,但这并不能阻止科学主义的扩张势头。18世纪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对科学主义进行了全新改造,使之登堂入室并占领了哲学领域的一个席位,其意味也由贬意转为中性,并于19世纪最终演变成为影响和渗透人类各个领域的哲学思潮。
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手中高举的“科学”大旗,与当时全球普遍强势的科学主义思潮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20年代初那次影响中国思想史的著名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科学派取得了绝对的胜利,这自然影响了我国的现代教育。众多留学归来的教育家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放弃原来的思辨玄学的教育思维,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仿效自然科学方法,极力使教育研究具体化和科学化。当时风行全球的现代科学方法,催生了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课程。
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向来被划归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领域,其课程的分科与教材的分编,主要发生在西方而非东方,与西方占主导的分析哲学思潮和近代兴起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有着必然的关系。我国现代语文课程教材的诞生与现代分科语文教材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西方现代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在汉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二、教育理论基础
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人文科学研究之中,有意无意把人的主体因素排斥于科学认知过程之外,活生生的人由主体变成了客体,这对近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股强大的主宰力量,19世纪以来其势头有增无减。科学主义教育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学轻人文,重模式轻个性,重知识轻情意,表现出强烈的教育功利色彩。从赫尔巴特到斯宾塞,完成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对课程的入侵。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表现在课程上,一方面使各门学科之间进一步分化,新的课程门类更加多样,另一方面促成了学科内部知识的分化。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科学化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有关。现代语文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科学化的过程。近代以来我国一批教育家,用科学实验与分析的方法,对语文内部组件进行了深入探索,使语言与文学得以分化,听说读写得以分化,文言白话得以分化,等等。这自然影响到语文教材的编制。语文教材编制的发展过程何尝又是不断科学化的过程?在我国,不管是综合型语文教材内部各学习内容的训练序列的探索与编排,还是分科型教材的出现,都与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思潮息息相关。然而,事实证明科学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新世纪的转折点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母语教育民族化本土化的重要性,对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倾向越来越保持一种警惕。
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分科课程理论,主张从分支科学中选取一定内容,把浩繁的知识加以精选,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合理的编排,转化为科学体系。它根据学问的性质组织材料,编写教材,把知识技能系统化,通过各门学科,各册书,各个单元,把知识技能一一落实。因此,分科课程内容其知识的规范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前后知识衔接紧密,知识体相对稳定,学术色彩比较鲜明。从教学角度看,分科课程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优点: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学生简便有效地获得学科系统知识;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的内部分科,正符合夸美纽斯的分科课程理论,有力地体现了分科课程以上概括的三方面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