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小说,虽说拿起来读的是第一句话,结束时读最后一句话,按理应该印象较深,但情况往往相反,由于平时人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那里,所以就容易忽视。其实,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很值得去琢磨,它体现作者的创作匠心。请看当代作家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的开头: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里更慌。
小说开头就给读者描写了一个乱哄哄的车站场面,这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再看这篇小说的结尾: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这样的结尾,总结全篇,深化主题,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
下面分别说说小说的开头与结尾。
小说开头,如建房打地基,基础不好,能建起来也会成为危房;小说开头,又如音乐定调,调子太高,嗓子吊不上去,调子太低,有些地方又唱不出来,只有高低适中,才会悦耳动听;小说开头,又如径赛起跑,游泳起跳,下棋开局。夏衍先生说:“我以为话剧之难,难在第一章。第一章写不好,整个戏整个剧本是写不好的。”其实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就是为了一个开头,费尽心思,十遍八遍,总不满意;一旦找到开头的感觉,则下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巴尔扎克写《高老头》,苦苦思索开头达几个月之久,一旦动笔,则洋洋洒洒,三天三夜,小说如初生婴儿,呱呱问世。
小说开头,最忌平淡,淡而无味,如白开水一杯。相反,好的小说开头,常常是奇峰突起,气势不凡。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这里举鲁迅小说的几个例子。《孤独者》开头: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伤逝》开头: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阿Q正传》开头: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
小说开头,风格各异。
有开门见山。赵树理小说就是这样,民族风格很浓。《登记》的开头:
诸位朋友,今天让我来讲一个新故事,这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李有才板话》开头:
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
《福贵》开头:
福贵这个人,在村里比狗屎还臭。
《小二黑结婚》开头:
刘家山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
有的小说开头,看来只是淡淡的几笔,似乎未曾着力,但境界全出,言近意远。如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
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去参加山那边一家人家的婚礼。
有的小说开头,娓娓而谈,如叙家常,让人感到亲切。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开头: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刘震云的《单位》开头:
“五一”节到了,单位给大家拉了一车梨分分。
有的小说,含义隽永,让人回味。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开头:
许多年之后,当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一定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当代作家余华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开头: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于黑夜的不可名状的恐惧。
有的小说开头,深沉而悲哀,给整篇小说定下主题和感情基调。如《三国演义》开头: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凭吊历史之意,看破红尘之感,跃然纸上,显得含意深远。《水浒传》开头基调也相类似:
词曰:试看书林无数,几多俊逸儒流。……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远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当代一批年轻作家的实验性小说,努力探索小说的新形式,他们的开头五花八门,有时倒也新颖别致。如马原的《虚构》的开头: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
格非的《褐色鸟群》开头:
眼下,季节这条大船似乎已经搁浅了。黎明和日暮仍像祖父的步履一样更替。
再简单说说结尾。小说结尾如剧之收场,曲之将尽,跑步冲刺,围棋收官。虎头蛇尾不行,有头无尾不行,画蛇添足也不行。好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像白居易描述琵琶收曲时的效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明。”
小说结尾,无论情节,还是主题,或是感情基调,都要做到与开头照应,与整篇小说一致。鲁迅先生的《伤逝》,照应着开头的悔恨和悲哀之情,结尾是这样的:
但是,这却更空虚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红楼梦》结尾:
……后人见了这本传奇,亦今题过四句为作者缘起三言更转一竿头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三国演义》结尾:
……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看小说的结尾也就是看作家对这个故事如何收场,你说重要不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