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卢梭的《忏悔录》上卷,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炽热情感、乡间生活、徒步旅行等等进行了详尽的回忆。他对美好往事满怀着眷恋、陶醉和赞颂的感情,回忆和记叙本身就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使作者深深沉浸和享受其中,仿佛能让他穿越回去再次重温当年的幸福。晚年的他,曾一次次从这些回忆中寻求心灵慰藉。
他写道:“真正的幸福是描写不出来的,只能去体会,而且越是体会得深就越是描写不出,因为它不出于一些事实的总汇,而是一种永久的状态。”说的太好了!合上书,我不禁打开回忆闸门,回顾自己前半生有哪些值得永远珍藏、值得在晚年反复回味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一家四口温馨和睦、其乐融融,闲暇时间共娱共玩,这是我童年成长的底色。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浓浓的相亲相爱的氛围是无价之宝。我和弟弟都来到北京读书后,周末常常聚在一处给爸妈打电话,通过电话线,仿佛四个人又团聚了。那时候最期盼的莫过于寒假过年,一家人在一起有许多话题要畅谈,包饺子、打麻将、做美食……无论干什么都那么融洽、欢乐。这正是卢梭所说的“真正的幸福”“永久的状态”,是我一生的精神港湾。
初中时交了一帮男女好友,共同度过了那段青葱岁月,没想到的是当大家奔赴五湖四海读大学后,感情联络反倒更加紧密。那时候网络聊天室刚刚兴起,我们每周约好时间聊得嗨起。每一个寒暑假,回家聚会是迫不及待的头等大事。每一次见面都是那么的亲切、欢乐,我们讲述各自的校园生活、各种经历与感想,赤诚相见,毫无芥蒂,也毫无时空隔阂。他们一起来北京旅游,将友情推到了新高度。天坛、故宫、颐和园,洒满了我们的欢笑。夜晚,我们坐在暑气退去的大草坪上,内心的快乐和亲密止不住地变成歌声,唱了一首又一首。
高中时,我成了同学们眼中(坐井观天)的“学神”。蹊跷的是这带给我的并非自信,反倒是一种心理上的另类感。不过,在英语考试中只花一半时间就交卷离开,还有考完试后发卷子的时刻,我内心还是很爽的。谈到高中,不能不谈两位同学。一个是红霞,我们多少次一起练习排球垫球,默契无间,排球让我们的心贴的很近;一个是立帅,比歌里唱的还要特别的同桌友谊,几分纯真、几分欣赏、几分怦然,早已成追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