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破家亡众生相念兹在兹故都情

(2022-09-07 09:34:54)
分类: 我感故我在

为老舍先生百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写书评,实在是件不自量力的事。然而,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多年前阅读这部小说时为家国命运多舛而发的深重叹息,和心情紧随人物命运的波澜起伏。老舍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中国作家,他笔下的北平故事读来总是那么生动、亲切。写《四世同堂》书评,向更多的朋友介绍这部经典作品,也是我对老舍先生崇敬和喜爱的一种表达吧。

    《四世同堂》故事的时间跨度是1937年到1945年,从日本人攻占北平写到抗战胜利,将镜头对准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几户住家,细细记叙了在他们作“亡国奴”期间各自的遭遇及因遭遇引发的转变、不同的选择及选择之下的命运。他们有的逃出北平参加抗战,有的因受到日本人残害而成为地下工作的复仇者;有的毫无家国之情而一心借政局变更之机谋官职谋私利,有的成为双手沾满同胞鲜血的汉奸;有的极忠厚良善却含冤而亡,有的残忍狡诈最终不得不接受应得的下场。故事的主体是四世同堂的祁家,其中着墨最多的是主人公祁家长孙祁瑞宣。瑞宣由于要照顾四世同堂一大家人的生计,重任在肩,无法抛家舍业投身抗日。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剖析祁瑞宣在“尽忠”与“尽孝”之间痛苦彷徨的内心纠结,叙述了他由长期屈辱、自责、沉郁到最后勇敢加入地下工作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转变。最终,祁家第四代小孙女因为食物匮乏而死,伴随着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人们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以我的粗浅之见,这部史诗般宏大的作品有以下几方面最成功、最独到之处。

    一是“真切”——对战时北平生活的刻画极其真实而细致,其艰难与屈辱令读者感同身受。北平是老舍先生深爱的故乡,抗日战争是他所亲历的,对于成为“亡国奴”的北平人所面临的处境、经历的困厄,透过小羊圈胡同一个个人物的日常来展现,拼接成巨大国难之下民众生活的完整图景。特别是对北平人逆来顺受、以忍耐代替抗争的性格,老舍先生给予了带有同情的批判。这些不仅能激起每一位中国人为家国苦难的哀叹,更能促使对国民劣根性而反省、对民族兴衰存亡而思索。 

    二是“生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一如既往的鲜明、多样,活灵活现,能够永远印在读者脑海里。老舍先生塑造人物的本领实在了得,而描摹小人物、小市民更是他最擅长的文学手法。《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和虎妞,《茶馆》里的王利发和常四爷,《二马》里的马家爷俩儿,《牛天赐传》里的牛天赐……无一不是在中国文学史和一代代读者心中永恒的文学形象。《四世同堂》描述了七八个家庭,塑造了几十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或激赏、或崇敬、或同情、或讽刺,对他们的形象、语言、行为、心理,无不描写得入木三分。不说富有抗争精神的老派文人钱默吟,不说老实本分讲义气的刘棚匠、崔车夫,不说勇敢参加抗日的奇女子尤桐芳,也不说唯利是图的汉奸冠晓荷、大赤包,就说祁家三个孙子,其身份、性格、品行各不相同,自然命运也各异,共同支撑起小说的核心叙事。

    三是“温情”——老北京胡同街坊邻里间热心的关爱与互助,透着浓浓的人间真情,在战争和困难岁月尤其温暖人心。当有人受到日本人拷打,带着重伤从狱中回到小羊圈胡同时,邻居总会纷纷赶来给予照料和安慰。当战争后期日本人加紧控制经济导致断煤断粮时,如果不是大家经常互相接济,许多人家一定熬不过难关。即使是负责管理胡同治安、为人圆滑的白巡长,在关键时刻也会站在胡同居民一边,尽可能提供方便。小小的胡同把几家人紧紧牵在了一起,大家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互相支撑,共同经受亡国受辱的黑暗,也共同迎接抗战胜利的光明。《四世同堂》将互助互爱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是“亲近”——除了描写战争和战争下的众生相外,小说中还充满了极富特色的北京元素,令喜爱她的读者感到非常亲近。老舍先生对北平这座城市充满感情,而对于日本人蹂躏之下的故乡,他不经意的笔触更增添了几分痛惜与柔情。他对一年四季风光的描写多么精到——春的槐、夏的荷、秋的天空、冬的风,原来那时的北平和现在的北京并没有太多改变!对日占期间天安门、前门、北海公园等名胜古迹的描写,浸透了他丧失家园的悲痛——“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的流着,积水潭,后海,三海的绿荷还在吐放着清香……可是北平已不是北平人的北平了。”老舍先生还花了许多笔墨记述北平各种可爱的风俗与物产,兔儿爷、冰糖葫芦、酸梅汤、小白梨、良乡栗子、麻豆腐、护国寺酸豆汁、东安市场全聚德……透过这些浓郁的老北京味儿,写出了对记忆中和平年代美好生活的无比怀恋。相信喜爱这座城市的读者一定会从书中找到更多共鸣。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想要走近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无疑是必读书。致敬经典,致敬“人民文学家”,名著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后浪赶超
后一篇:值得思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