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1月29日中午,正值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期,恰逢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曹旭教授做客致远文艺沙龙,畅谈散文诗歌创作”活动在第五餐饮大楼教工之家成功举行。本期刊登沙龙实况、曹旭教授诗文选录、校工会春联征集通知。
目录
一、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文、图 / 向珂昕
二、曹旭诗文选录……文/曹旭
1. 父亲的麦田
2. 祖母的棉花
3. 客寮听蝉(节录)
三、2019年春联征集 才高八斗就是你……文、图/上海交通大学工会
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11月29日中午,正值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期,恰逢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曹旭教授做客致远文艺沙龙,畅谈散文诗歌创作”活动在第五餐饮大楼教工之家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由有校工会主办,由教职工致远文艺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学社共同承办,4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沙龙由教职工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张玉梅主持。
沙龙主讲人曹旭教授是恢复高考之后的首批大学生——77届学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教研领域以及文学创作领域皆有突出成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作家、诗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师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旭教授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为题,遍历过往,砥砺今朝,总结了其40年创作生涯的“三境界”,并就怎样写出富有“生命”的散文和诗歌作品给出独到的见解。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而作文是没有生命的。”在沙龙开头,曹旭教授这样说道:“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在充满了雾霾和灰尘的世界里生活,讲不出真话来了,而散文就需要句句讲真话。” 几句凝练而又深刻的开场白引来听众会心一笑,从而开始了他一个半小时的创作经验分享。

首先,曹旭教授谈到自己学习诗歌和散文写作的经历,并将其归纳进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中。从其初高中受挫的投稿经历说起,到其间不断地积累、蓄势和推广,直至如今散文诗歌作品均得到同行认可,并可望诸位大师比肩,曹旭教授回顾了自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所历,所感,以及所获,认为,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应博览群书和临摹描红,如此才能在“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之后,“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次,曹旭教授就“散文和新诗应该写什么”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散文要写生活,描述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和事,真实地状写人性层面中感动自己的东西:“挑出十句最真实的话,再拿出最真的那一句写出来。”“谁能写出人性层面的‘真’,谁就一定写得好。”接着,他以自己写祖母和儿子为例,向在座师生提出,散文可以多写亲情和爱情,以这些为立足点可以写到身边的事物,亦可以写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在回顾自己写《祖母的棉花》的心路历程时,曹旭教授情感系之,几乎泪下,不禁稍稍停顿以缓复情绪。
接着,曹旭教授照应开头,向听众指明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有“生命”的作品。他提出八点体会,覆盖了文章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手法、风格等各个层面。每一点都让大家都深受启发,纷纷拿出笔记本进行记录。其中曹旭教授再次着重指出“讲真话”的重要性,并现场邀请在座听众对自己的亲人说一段“真话”,师生举手踊跃参与,其中亦不乏真情流露,令人泛起泪花。
最后,曹旭教授以朗诵自己创作的两首诗歌作结。这两首诗歌内容朴素,却有着动人的力量,深切地表现出其对已故的祖母和父亲的怀念之情。在座诸位在沉默与思索中听完朗诵,最后一齐爆发出热烈经久的掌声。
二、曹旭诗文
1. 父亲的麦田
父亲已经去世
故乡仍然花开
长眠故乡的父亲
是江南的一座孤坟
每年四月
我回到故乡
我都在田野上
发疯似地奔跑
发疯似地呼喊
到处寻找父亲
我在村口
问扛锄头的老农
您可曾看见
我的父亲在哪里
村庄的每一条道路
都留下了父亲的脚印
清明的纸钱
燃成烛光的烟
我们用烟和烛光
与冥冥中的父亲交谈

稻田摄影/马荔
老农突然大声喊
你父亲就在田野上
他已成了一枚
熟透了的麦子
被家乡的大地收藏
父亲的称谓
是我们儿女用来
遮蔽风雨的帽子
父亲去世以后
这顶帽子
就永远永远地藏在心里
今年清明我们就用
一把麦子祭奠
只要父亲是
其中的一粒
来年播种
我们就可以
对着大地麦田
像春风一样地怀念

2. 祖母的棉花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次祖母从乡下到上海来,有事和母亲商量。
半夜里,她们以为我睡着了,但我迷迷糊糊地听见祖母说:“杨家的芬兰姑娘,人好,模样俊俏,会体贴人、又孝顺。我去提这门亲,给华(我的小名)做媳妇吧?”母亲不同意。母亲说:“华还小,才读小学,芬兰是他的表姐,又比他大三岁,恐怕不适合。再说,上海人家不兴早结婚的。”此事就此作罢。
那时,我还小,“娶媳妇”的事,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后来,经过的许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此事一直记在心里。多少年后,在父亲的资助下,芬兰表姐考取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
一次,去苏州玩,我还怀着好奇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到江苏师院看过她,想看看她长得什么样子的,好看不好看;因为在祖母嘴里,芬兰是花一般好看的人儿。
祖母结婚时十八岁,那年,祖父也十八岁,由此想到给我提亲,但我和祖父的时代不同了。
提亲的事,母亲不同意,祖母就在原来种小麦的田里种棉花。自留地很小,小脚的祖母足足种了三年,才种出够弹几床棉花胎的棉花。祖母把棉花胎包好、扎好,放在母亲那里。说:“华结婚的时候给华;要是我等不到那一天,你就给华吧!”
祖母一个人在乡下种棉花的时候,我没有女朋友;祖母的棉花胎弹好、包好了,我还是没有女朋友。棉花胎放在母亲那里,一放就是十年。等到给我的时候,祖母已经去世了;母亲把棉花胎给我,同时把祖母的话说给我听,听得我的眼泪噙在嘴边。
等我结婚时,已经不用棉花胎了。那时,各种各样的新材料,腈纶棉、鸭绒被,又软又轻又舒适,棉花胎没人用。我对妻子纯说,我们不用腈纶棉、鸭绒被,用棉花胎好不好?纯充满惊奇地朝我看,一脸的迷惑。我说,棉花胎是祖母送给我的最后的礼物,棉花是她亲手种的。棉被里的空气,是故乡田野上的空气,绿色的空气,祖母呼吸过的空气。
棉被很温暖,因为里面储存着阳光,那是照在祖母脸上的阳光,金灿灿的阳光。睡在棉胎被子里,我们会像初春哺育出来的小鸡雏,躲在老母鸡的翅膀下面一样,不仅温暖,且有受到保护的感觉。纯说“好”,心里也充满激动。
祖母的棉被,我们已经盖了整整三十年,新棉被变成了旧棉被,旧棉花胎我们做垫被,还在用;但是,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再回故乡了。
我永远是祖母的长孙,到老也是。现在,母亲已经有自己的节日了。每年都有一个“母亲节”,但哪天才是“祖母节”呢?我渴望有一个祖母节,我要在节日的那一天──种一株纪念祖母的红樱桃。

3. 客寮听蝉(节录)
来了;唱完;飞走;我们都一样。在这里,我们都是客。你客于树,我客于寮;你客于夏,我客于秋;你是天地之客,我是他乡之客;你属于造化,我乃是逆旅。我们共同的感受:一树碧无情,春归在客先。
啊!整整一个歌季,是不是该唱的都唱了?在阵阵的秋风里,最后一曲应是《不如归去》。当大树凋零,你们就要结队离开,消失在,被西风梳理过的秋柳之间,那时,我也要携着我的琴弦归去。但我会想你们的,一定会的。
尽管,我的思乡之情是如此迫切,异国的仙山琼阁也难挽留。但我也知道,当我回到故乡,依偎在故乡的秋风里,我又会有新的失落,新的怅惘。那时,我会回望云山而思念京都浓浓的秋。
我同样会痴痴地思念,眼前,这夕照下的古都。思念,我住过的、筑在树间巢一般的小屋和你们——万树的蝉声!
《致远文艺》公众号征文
1.本微刊为免费公益平台,用于网友互动交流与学习,欢迎投稿,时间无限制。
2.常设栏目:随感、游记、釆风(自然,人物、事件等)、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及
其它“文艺”类相关主题。
3.体裁不限,诗歌、散文,视频等文艺类稿件均可;原创;图文并茂者优先。
4.来稿格式为图片或 word
文稿,图片请注明题目;文稿中有插图的,请直接粘贴在每段文字之后,来稿请附个人简历。
5.
投稿邮箱:zhiyuanwenyi@163.com
《致远文艺》公众号团队
策划/主编:张玉梅
本期执行主编:张玉梅 向珂昕
执行主编团队:王福胜
邬根保 钱荣昌 郑世宝 乔中东 罗汉文 秦惠洁 马荔 李晓红 张亚非 张晓霓 谢少艾 尹屹梅
王际平 毛阿曼 季自军 李海刚等
扫码关注致远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