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旭
曹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06
  • 关注人气:1,5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红博士的《元代唐诗学研究》

(2014-07-14 11:35:02)
分类: 我的著作

张红博士的

《元代唐诗学研究》

 

张红博士的《元代唐诗学研究》



《元代唐诗学研究》序言

 

曹  

 

  我们的师生缘结在韩国。

  令人尊敬的蔡镇楚先生推荐我,并带领他的女弟子去韩国参加“东方诗话学会议”。

  大会发言时,一个湖南师大的年轻女教师上台宣读自己的论文。

  在宣读论文前,她提高声调,朗声说道:“我的名字叫张红。”

  论文谈什么,已经忘了,好像是李商隐。但她字正腔圆,当仁不让的气势,引起了全场的关注,人们惊异地看着,想象不出那么瘦弱的身体,竟然发出如此宏亮美丽的声音。

  在大田前往汉城的途中,我们各自仰在很舒适的大巴士后靠背,斜对太阳,脸上不停地闪过被车窗分割的树影,看远处起伏的小丘向后飞逝,坐在前后排的我们说起话来,那就是开始。

当时,我预感,她会写信给我。

  果然,信来了,说要考我的博士研究生。

  她的第一封信是“开口”的,研究生部的顾云南同志把她的信交给我的时候,把拆开了的信纸和信封一起给我。

  我问:“信怎么出来了?”

  他说:邮递员交给他的时候就是如此。他还说,信的内容他以人格保证没有看过。

  我细心地观察封口,没有人撕过的痕迹,也没有胶水的成份,可以确定,她在寄这封信的时候,一定是太节约胶水,或者是根本没有用胶水。我理解这是一个“不粘不滞”、“率性所为”的学生。

  进校以后,果然大家都觉得,张红应该是生活在《红楼梦》里的人物,是刚从大观园里走出来,考进上海师大的。因为她有林黛玉一样的身体和多愁善感,与黛玉、妙玉同样的聪慧,洞悉而敏捷;以清平的机智和善良的心灵感受四周,经常病在旧风景的边缘。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她是一个异质,让我眼前一亮,有新发现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上课。也许我的要求有点严苛,天天要求学生背诗,写毛笔字;背不出诗的学生就“关夜学”,我先走了,让他们背到食堂快关门时再去吃饭。

  不难想象,给林黛玉,或给妙玉上课有多困难;我宁愿给薛宝钗、探春或史湘云上课,她们比较听话。不是说,林黛玉不听话,林黛玉也有会韬晦,随众的时候,就像刚进大观园,吃过饭要喝茶,明明觉得对胃不好,她也喝了一样。

  读她的作业,绝对令人心旷神怡。如她读《世说新语》的感想:

 

     今读《世说新语》,仍深爱之。一人居麓山家中,静修握卷,也算“结夏

  安居”吧,似回从前岁月。阅《红楼》、《世说》,衣袂飘香,“静倚绣房吹飞絮”。如何总在心灵清寂的时候,得如是自在。

 

  《世说》中称,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岩岩清峙,壁立千仭”何种风范?今世可有?如弘一之晚坐图?如虚云长老之云水三千图?

 

  又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看到即一惊。多少时,每至佳境处,总

会思念伊人。总期待着尘世中有这样的伊人存在。“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谁是我这样清风朗月中唯一的伴,我是谁这样恒于时间之外的诗意存在。“振

衣千仭”、“把臂入林”、“踏雪寻梅”,可也。

 

  看《红楼》,“万境皆作梦境看”,如脂砚斋所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

了”。心还是这样千转百折,那么仍是只识得未觉之先,不识得既证之后了。

心仍迷,眼仍拙。

 

  这就是说她像林黛玉的内证了。

    还有,读《诗经》:

 

  素爱玄裳,不明原故,春夏秋冬,常是一袭青衣,大学时读《诗经》,“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否爱的是那种萧萧穆穆的诗意,黑白片的怀古、生命

的空灵?

 

  今日闲翻《诗经》,《缁衣》,亦得心印。缁衣者,黑衣也,卿大夫私朝时

的着装。吾所爱者,不亦“缁衣之蓆也”,宽宽闲闲的一袭缁衣啊。几千年前,

一个女子,为其所爱的君子,制一宽宽的缁衣,缁衣破了,又用灵心巧手,

翻新重造,一转眼,又是一件粲粲新裳。

 

  那件缁衣呢,沉在岁月之外了吗,淹在轮回之外了吗,今生仍依稀记得的是穿过红男绿女的人尘,那飘忽而过的玄影。

 

  这些笔记作业,虽然不是宏篇大论,但给你的,是冷隽之思,灵性之悟,是“诗性智慧”;真率性情,风雅才思,相融相谐。

  我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诗话”,她写在《幽梦影》后的评语,我觉得度越古人。

也举几条例证:

 

  【原文】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原评】张竹坡曰:美人令众卉皆香,名士令群芳傅舞。

尤谨庸曰:读之惊才绝艳,堪采入《群芳谱》中。

   【张红评】我所慕者,唯梅之姿,蕉之影,竹之意,桐之冷,余者不以神遇而以目视之,不落于心。

 

  【原文】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原评】黄九烟曰:惟庄周乃能梦为蝴蝶,惟蝴蝶能梦为庄周耳。世之扰扰红尘者,其能有此等梦乎!孙恺似曰:君于梦之中,又占其梦耶!

【张红评】蝴蝶梦境与滚滚红尘,是耶非耶?万物与我为一,何必梦?何曾觉?我即蝴蝶,蝴蝶即我。

 

  【原文】春风如酒,夏风如茗,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

    【原评】张竹坡曰:安得东风夜夜来!

 【张红评】酒能醉人,茗以醒人,故春风如三河少年,风流快俊,夏风如赦,清凉深昧静如禅,最爱秋风,空诸怀抱,寄心玄远,觉参天地兮而独立不倚,御风而行,必御秋之风神。

 

  【原文】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尽属多情;红颜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尽属红颜;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

    【原评】张竹坡曰:情起于色者,则好色也,非情也。祸起于颜色者,则薄命在红颜;否则,亦止曰命而已矣!洪秋士曰:世亦有能诗而不好酒者。

    【张红评】“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乃天下至情;“深知身在情常在”,乃天下深情,“多情而好色”,乃天下常情,“红颜必薄命”,乃想为“千红一哭”。

 

  此外还有很多,恕不再举。

  三年相处,张红和她的同学弦歌一堂,除了偶尔品尝师母烧的菜,眉飞色舞以外,经常进行的,就是辩彰学术,考镜源流,日夜磨砺,隔寝室切磋。就像她瘦弱的身体会有宏亮的声音一样,她以春为容,以秋为心;以春行动,以秋思想的原则,还是给她在轻盈、灵动之外,带来了渊博和学问,看外表,不一定看得出来。

到了该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了。

原本,我以为她会选择六朝灵动的文字,如《世说新语》或六朝小品作论文的,但她更喜欢一首诗:“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这是一位写诗极少,但极苦的台湾诗人周梦蝶写的。我引这句诗的意思是,她用这两句诗告诉我,最后,她终于选择了唐诗,选择了唐诗在元代的接受作为博士论文的课题。

这不仅是陈伯海老师创立“唐诗学”的一个子课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还因为,此前的元代文学研究,文学史家大多以元曲为重点,甚至以元曲研究,取代元代文学研究。到了九十年代,这一格局虽有较大改变,但元代诗学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台湾朱荣智《元代文学批评之研究》、顾易生、蒋凡、刘今明的《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代表了近年来元代文学批评的研究水平。但对元代“宗唐得古”的诗学主潮,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二个考虑是,唐诗学研究近年颇为兴盛,但元代部分或极简略,或完全忽略,为研究中极薄弱的环节。

一般以为元代的文学批评比较沉寂,因此,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沉寂。其实,元代对唐诗学的研究,还是很有成绩的,其中,成书于大德年间的《唐才子传》,就是一部广泛引起注意的重要著作。

还有,元人“举世宗唐”的其诗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很值得深入研究。宋、明人的唐诗观念相差极大,正是由元人完成了这种转折。明人“诗必盛唐”、性灵观念,实皆启至元人。因而,元代诗学既是由宋返唐的通道,也是自唐入明的门户。其特殊意义,应该深掘。这使她决心舍近求远,避轻就重,在雪中取火,并铸火为雪。

元代唐诗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形成了以大都、江浙、江西三地为中心的三大文化圈。在唐诗观念上,虽皆以唐为宗,但“宗唐”的角度、目的各有不同,形成了元代宗唐诸派,即宗唐教化派、宗唐格调派、折衷唐宋派、宗唐性灵派。

研究元代唐诗的接受状况,核心是研究元人唐诗观念的流变,包括唐诗的理念批评,其中选诗、编集、评论,写作形态,都反映了元人对唐诗的接受,都成为了本文的考察对象。

张红的博士论文,从地域、时段双重角度,围绕大都、江西、江浙三大文化圈,清理了元代唐诗学的整个发展脉络;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各派的唐诗观念,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各派之间的关系及对明代唐诗学所发生的重要影响。同时,对于元代几部重要唐诗学著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还有,元代唐诗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本文根据元代唐诗观念的流变,对其进行了分期,系统考察了形成期、鼎盛期、蜕变期的特征及宗唐诸派唐诗观念之流变。重点考察了各阶段重要诗论家的唐诗学思想。在较宽阔的视野中,全面地反映一代唐诗学的整体风貌。

找材料很难,提炼也不易;揭示了元代唐诗学的基本特征及在整个唐诗学史上的特殊地位的过程,正是从雪中取火,铸火为雪的过程。论文所做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荒工作,可以说填补了唐诗学研究的空白。这一工作,也是在陈伯海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张红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有:

1、《清代朴学对诗话批评方法及其体例的影响》,(韩国,《中国语文学志》第六辑,1999年12月)

2、《朴学对清诗话创作理论的影响》,(韩国,《诗话学》第四期,1999年)

3、《清代朴学家的诗话创作》(《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5期转摘。

4、《论〈唐音〉的唐诗学史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转摘。

5、《〈唐才子传〉的唐诗观念及其美学思想》(《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元诗法与唐诗批评》(《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7、《禅问——评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台湾,《普门学刊》总第11期)

8《清代朴学与中国诗学的专门化》(《文化与传媒》 2005年12月中国财金出版社)

9《唐宋诗之争中的“温柔敦厚”》(《理论界》2006年2期)

10《方回的杜诗观及其诗学体系之建构》(《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1 、《刘壎诗学思想初探》(《中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此外,还有《唐诗学史稿》(合著,约六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浮生六记〉译注》(岳麓书社2003年4月出版)

   点评时,张红喜欢参禅,喜欢用悟的方法;在研究中,她同时喜欢用朴学的方法,并且对朴学很有研究,写了好几篇专论文章。

因为朴学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用于历史最佳,用于文学,可以帮助弄清作家、作品的本事,有助于理解文学。清代的批评家将朴学运用到诗学批评,使传统的诗学批评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红的这本博士论文运用的,正是运用这些方法,如考据法、综合法、归纳法,使文章的实证性、系统性、学术性大大增强。现代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的实证方法,在这里不谋而合。

蕙口兰心,才华出众的她,悟性文章,妙绝时人。怀抱一种崇尚的学术境界,从湖南来到上海,学成以后又回到湖南。

现在,她和杨合林君(也是我的博士生)结为伉俪;红袖添香,晨昏伴读;岳麓慰思,清湘可涉,当是一番新景象。

适逢博士论文出版,写上我的祝福。

 

目  

 

序/曹 

序/陈伯海

第一章元代唐诗学的研究状况与构想

第一节元代诗歌、诗学研究状况

第二节元代唐诗学研究的构想

第二章元代唐诗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一节蒙元之汉化政策与元代文教之昌

一汉化政策之推行

二文教之昌

第二节元代理学与文学之关系

一理学之兴

二理学与文学之融合

第三章元代唐诗学之形成期:中统、至元时期

第一节三大文化圈与宗唐诸派的形成

第二节宗唐教化派之兴起

一郝经、王恽

二刘因

第三节宗唐格调派之形成

一戴表元

二仇远、牟蜥、赵孟?

第四节折衷唐宋派之出现

一王义山

二刘壤

第五节宗唐性灵派之初音

第四章元代唐诗学之鼎盛期:大德、延裙、天历时期

第一节 “延祜之治”与唐诗学之盛

第二节大都“雅正”之音

一袁桷

二元四家:虞集、杨载、范柠、揭侯斯

三欧阳玄

第三节江西儒者文士集团

一折衷唐宋派:吴澄

二宗唐性灵派:刘将孙、刘诜

第五章元代唐诗学之蜕变期:元统、至正时期

第一节元末唐诗学之蜕变

第二节宗唐性灵派之风行

一杨维桢

二顾瑛及玉山诗人

三倪瓒

第三节宗唐“雅正”之结响

一傅若金

二戴良

第六章元代几种重要的唐诗学著作

第一节《瀛奎律髓》:江西诗派的唐宋诗选本

一论唐诗分期

二尊杜:倡“一祖三宗”与嗜“瘦硬枯劲”

三论“格高”及唐诗诗法

第二节《唐才子传》:第一部唐诗专史

一唐诗史观

二论唐各期诗人及诗歌流派

三思想渊源与美学趣味

四在唐诗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唐音》:宗唐派唐诗学的最早范本

一刊刻及流通

二体例、内容及其唐诗观

三在唐诗学史上的意义

第四节元代诗法著作中的唐诗观

一元代诗法论著的盛行

二元诗法著作中的诗史观

三宗唐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元代唐诗学的特点及意义

一唐诗史观

二正变观

三性情观

参考书目

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