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魏晋风度”,品味人生哲学
——曹旭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魏晋风度与文学”报告

4月18日上午9时,在曹旭教授学术报告开始之前,周建忠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曹旭教授的学术成就、人格精神,并赞誉“曹旭教授是悟性极高,记忆力惊人的天才”,是著名学者、作家。周建忠教授还幽默风趣地特别介绍了曹旭教授早年考取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趣事,以及报纸上以“谢希德别具一格识人才,曹旭考取博士研究生”d的大标题报道。接着介绍曹先生顶天立地的书房时说“他的书房里有一个特别的装置,是一架望远镜。”原来曹旭教授的书架太高,在底下看上层的书看不清楚,查找的时候竟要借助望远镜。周建忠教授风趣的介绍让在场师生顿感亲切,同时对曹旭教授也十分敬佩。周建忠教授介绍完之后,曹旭教授对周建忠表示感谢,并向南通大学赠送了十余册著作。之后,本场报告会正式开始。
曹旭教授首先讲述了作本场报告的原因,他认为“现代社会人们过于重视‘用’和‘功利’”,导致了社会的浮躁和不和谐。而魏晋文人,特别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那种超功利的“风度”,正是治疗现代社会这种毛病的一剂良药。曹旭教授主要从:一、魏晋风度的“风度”之含义和特征;二、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以“竹林七贤”为中心;三、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四、魏晋风度的当代意义等四方面来展开学术报告。他指出,魏晋风度属于六朝文学,而关于六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曹旭教授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作说明。曹旭教授认为:中国文学就像一个人的人生一样是不断成长的。先秦两汉文学相当于“两小无猜”的童年时期,文学与政治、哲学、历史相混;汉赋时期是开始注重自身形象的少年时期,喜欢“乱打扮”,文学上重粉饰;而六朝时期是中国文人与文学的“初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最重情性;唐朝是“人和诗歌举行婚礼的时期”,富丽堂皇;宋是“婚后思考的时期”,出现理性;而明清则是“生孩子,洗尿布,邻里纠纷”的时期。曹旭教授站在文学史的高度,用充满趣味的比喻作出的精辟概括,让在场师生折服,掌声阵阵。关于魏晋风度之“风度”的含义,曹旭教授认为那是“人性的风度,性情的风度”,从魏晋开始“‘风度’这一专有名词,成为一种做人的范式,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同时,魏晋风度也奠定了一种美学观念,曹旭教授希望我们也能拥有这样的“风度”,用审美的方法去面对社会,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曹旭教授又认为:先秦时期是“情与志结合的时期”;唐是“情与景结合的时期”,宋是“情与理结合的时期”,元、明、清则是“情与趣的时期”,但是只有六朝才是“情与性结合的时期”,而只有和人性结合起来的文学才能够永恒不变,永远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之后,曹旭教授又从社会条件、宗教传入、文学自身的发展等方面阐释了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并且介绍了阮籍、嵇康、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嵇绍等魏晋著名文学家有趣的故事,讲解了他们的许多作品。曹旭教授重点介绍了阮籍和嵇康,并且尤为肯定嵇康的高尚人格和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最后,曹旭教授总结道:魏晋文学所开创的“言不尽意,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影响了中国后代的文学,标志着中国人自然观的转变。中国诗歌美学从此有了一个形而上的维度,充分展现人的智慧,人和山水的亲善,亲和和绝对的优美。”
曹旭教授的整场讲座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展,他用轻松幽默而又充满真知灼见的言谈,高屋建瓴,把在场师生引入一个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而曹旭教授在报告时,旁征博引,阮籍、嵇康、李白、苏轼甚至泰戈尔的诗文脱口而出,文学掌故更是层出不穷。曹旭教授报告完毕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曹旭教授一一解答,并给提问的同学赠书。由于曹旭教授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报告内容详实,新见迭出。原定于11时结束的报告推迟至11时40分才结束。副校长周建忠教授用简短精辟的话语为本场报告作了精彩点评和总结。(叶庆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