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次学弟和他的“趣”范畴研究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论文 |
胡建次学弟和他的
“趣”范畴研究
曹
胡建次学弟的研究,有宽阔的视野,并且总是将文论的研究和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他研究的兴趣十分广泛,涉猎的面也很宽,思路特别清晰,分析、归纳的能力,整理“乱麻”和“乱码”的能力特别强。在“古代作家接受研究”、“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宋代诗话研究及宋代诗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学术史研究”、“唐诗学史研究”等方面,都下过功夫,撰写过论文,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
在多种研究的边缘,他对古代文论范畴这一前沿性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别人由于“乱麻”和“乱码”,畏缩着不敢前进,他把它列为主攻的方向。
他的硕士论文选择了“味”范畴研究,博士论文选择了“趣” 范畴研究。此外,他对宋代诗论中的“格”、“意”、“雅俗”等范畴,词论中的正变范畴等,也都撰有论文。
进入上海师大以后,他曾一度想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宋代诗学上,以“宋代诗话宏观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想法,曾经诱惑过他,虽撰有多篇论文,最终因为对概念、范畴不能忘情而放弃了对宋代诗话的研究。最终选择了“趣”——这个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一个审美范畴,作为自己的学位学论文的选题。
二
作为中国古代诗文主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趣”是一个用途非常广泛的概念和范畴,既富有吸引力,又难以一下子说清楚。选题甚具学术价值,但研究难度同样很大。
一是受材料的限制。有关“趣”的材料,零散繁多,且含混玄妙,材料收集困难,必然影响到论文所涉及的维面及所挖掘的深度。
二是对所挖掘出来的材料,难以科学辨析,难以对它从纵横两个角度作了系统、细致的梳理,建构了一个“趣”的研究体系。
三是需要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要有比较精深的理论贯通能力和思辨能力。
切入的第一步是阅读。
由于胡建次有较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古代文论体系有较整体的理解,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掌握比较全面,所以,虽然开始进行时不太顺利,但通过大量的阅读,还是得到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竟然调查了由“趣”衍化而成的一百多种“趣”美的形式,列出像生物学中“纲目”一样令人吃惊,像是很有趣的一串一串的“衍生物”。
这样的阅读,深入到趣美范畴的内涵,加深了学界对趣美的认识;读书得间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有趣的实践过程。这一百多种“趣”美的形式,是以前坐在书斋里,没有深入研讨决计想不到的。
“趣”在历代元明清的诗论和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断被深化,在转变,在组合,尤其是在清代的词论、曲论中,不断得到新的深化和拓展。这些资料和现象,被一一摘录出来。因为通过“趣”这一概念、范畴的变化、发展、成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的变化和特色形成的过程。
就一点挖得很深,然后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以蠡测海,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作者以为,诗歌中的理趣,可以分为四种层面,一是自然之趣,二是人生之趣,三是社会历史之趣,四是禅学之趣。文章探讨了它们的思维机制,表达方式,意蕴指向,人的感受等等方面,具有新意,对我们阅读、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达到了后人研究“绕不过”的程度。
三
一是挖掘。
全文对“趣”论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进行了多元、多方面、多角度地勘探和挖掘,像开采金矿,勘探石油一样,下了很大的工夫。论证时,便能旁征博引,论无虚发。既可对“趣史”研究,也可对“趣义”研究,将对“趣”范畴的研究水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清理。
本文从历时发展、逻辑提升和理论辨析的角度,对“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清理。特别是将考察视点,置放在诗论、词论、曲论及小说理论批评的多维界面中。对“趣”在古代文论审美范畴中的位置,美学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内在网络系统,特别是对其历史展开,其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逐步衍化、成型、承传、兴盛、深化的轨迹,进行了清晰的清理。梳理出历史发展轨迹,剖析异同,比较考察,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是考察。
即从纵、横两个维面,对“趣”的不同美学形态进行了考察。对“趣”在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系统中的位置、“趣”的美学内涵及本质特征、内在网络系统等进行了阐述。同时梳理了“兴趣”、“情趣”、“意趣”、“理趣”、“风趣”、“机趣”等六个具有普遍概括性的“趣”的审美形态,对它们在古代文论中的出现与运用、标树、审美要求、审美特征、生成与创造、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精彩的分析。
四是论述。
即对“趣”与其他审美范畴的关系也做了论述。特别选择了“趣”与“味”这两个在表面上较为切近的诗论范畴,进行比较辨析,得出了两者相近而不切同的结论,具发人深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最前沿的概念、范畴研究来说,这是一本学术份量很重的博士论文,出版后,必将引起文论界的重视。
五
说到“诗有别裁”,“论”也有“别裁”。
必须附带说明的是,胡建次学弟的科研项目很多。
他主持及参与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宋代诗话宏观研究”;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宋代诗话研究”;参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规划课题“唐宋作家接受史研究”;主持完成南昌大学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九十年代的江西小说创作与地域文化研究”;参与完成南昌大学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古典诗学研究”。
目前,正在主持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宋代江西籍诗话家研究”和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等等。
胡建次学弟笔耕之勤,也是我所有学生中最突出的。他发表论文的数量,不仅让同学吃惊,也让我吃惊。自进上海师大以来,从进校到毕业,三年时间里,除了参与陈伯海老师主编《唐诗学史稿》,撰写“宋辽金唐诗学”部分,写了10万字,2004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外,竟然还发表了40多篇独立撰写的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复印、摘录,且举几个例子:
《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86-90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7期复印,第163-167页
《20世纪宫体诗研究》
——《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71-76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摘要,第200页)
《宋代唐诗学的展开与演进》
——《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79-8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0期摘要,第203页)等。
《宋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03-107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2期复印)
虽然,我并不以为发表多就好,也不盲目提倡“唯发表论”,并且听说国家教育部会对文科研究生发表论文“松绑”,对在读期间研究生发表论文,不作硬性的要求。但看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论文数量,你还可以看出他用心之细,用脑之勤,用功之深,以及他积极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我所有的博士研究生中,他创下了一个记录,我的态度,为他的记录使劲地鼓掌。
尽管他的论文多如雪片,但胡建次仍然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在同学、老师面前尤其如此。
记得四年前,他来上海“考博”。刚考完,第一次到我家来。我问他:“考得如何?”
他说:“考得不好,这次主要是来试试,付点学费,看看考场的。”
结果,卷子批完了,他是第一名。在平时生活中,他也如此,尽多谦辞,如果全听他的谦辞,绝对要误事。
六
胡建次是江西丰城市人,他的求学之路有点坎坷,先后读过江西、云南和上海的大学。1997年7月,他从云南大学中文系赵仲牧教授的文艺学专业毕业,2001年9月,考取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跟我学习中国诗学。毕业后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黄霖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目前,胡建次已是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胡建次是个整天快乐,只知道读书,从不忧愁的人,像一条歌唱的小溪,流过来,浪花闪一闪,又流走了。
突然想起泰戈尔的诗:
你像湍急曲折的小河,且笑且舞,在你向前奔流的时候,你的步履唱出了歌声;
我像崎岖峻峭的河岸,噤口无言地兀立着,忧郁地凝视着你……
2005年5月
后
本论文写作历时一年,呈现于师长、同学面前的这本小册子,是我一年来学习、思考的投影。我生性愚钝,后天用功有愧,藉通过此进一步向师长、同学求教。
生而有幸,在求学的道路上,我遇到众多的好师长、好同学,心中满怀感念。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曹旭老师和师母陈启纯老师,立雪曹门,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曹师和师母所给予的关怀与教导,我将永远铭念在心。我同时要感谢尊敬的陈伯海老师和蒋哲伦老师,陈师和蒋师所给予的多方面教导,我亦将感怀永远,永志不忘。师生之情,会心于情志,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永远尊敬您们,爱戴您们。
我也要感谢在求学的道路上,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和教导的众多师友。他们是:赵仲牧导师、黄霖导师、黄宝华老师、陈良运先生、吴直雄先生、邓新华先生、孙力平师兄、文师华师兄、查清华学兄、王澧华师兄、赵红玲师姐、杨合林师兄、黄亚卓师姐、傅新营学兄、王顺贵学兄、刘强学兄、张红师妹、赵红菊师妹、吉定师妹、袁向彤学妹、杨赛师弟。师友、同学之情,鲜活生动,暖人心田,伴我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岁月。
最后,要感谢我的妻子邱美琼君,她为这篇论文付出了诸多辛劳。附记于此,以致谢忱。
胡 建 次
200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