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书圣的书品人格
四.向民间和神话汲取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没有生活中突发的大事变,让爱与憎、血与火、雷与电重铸你的一切,作为书圣的颜真卿就没有清雄遒丽的《东方朔画赞》,没有抑扬顿挫、境界悲壮的《祭侄季明文稿》,没有刚正不阿、流漓顿挫、雄浑郁勃的《争座位帖》,而这些都是构成颜真卿作为代表盛唐气象,一代书圣的标志性作品;但假如没有松弛,没有外放,没有赋闲,没有机会接触民间、神话和大自然,同样也没有藏巧于拙、意味隽永的《麻姑仙坛记》,没有笔力雄健的《大唐中兴碑》,没有《颜惟贞家庙碑》和《告身帖》,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搞文学的人也需要这种来自正反两方面的刺激。
颜真卿所以成为杰出的书法家,除了斗争生活赋予他书法艺术丰富的内容,离开政治生活获得大量充裕的时间外,还由于他在书法艺术形式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向民间和神话汲取的结果。
颜真卿懂得:艺术需要自我;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应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和风格。这就要求向前人学习、从生活中汲取。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下雨,草屋几处漏水。颜真卿懂事地帮妈妈搬移衣物,又端来瓦盆放在屋漏处盛水。忽然,他出神地注视着一处渗漏的墙壁。
只见雨水从漏处渗到墙壁,顺壁笔直流下。由于墙壁表面凸凹不平,水势虽笔直流下,却又婉蜒曲折、毫不直率。颜真卿一下子想到竖划运笔,竟忘了屋漏,连忙喊妈妈来看。殷夫人正为天晴补屋、无钱添草发愁哩。听儿子这么一喊,起先并未在意,再仔细一看,连称有道理。在殷夫人的指导下,颜真卿写竖划模仿屋漏时雨水下流的痕迹,笔势果然流漓顿挫,变化无穷,生动曲折,后人遂称这种笔法为“屋漏痕”。
后来,颜真卿与唐代著名草圣长沙僧怀素论书,作为晚辈的怀素告诉颜真卿,他如何从夏云的奇崛生动、舒展高卷的姿态中领略草书顺乎自然,行云流水的高妙境界。
怀素告诉颜真卿,他曾站立在嘉陵江边观察看潮水奔涌,从嘉陵江奔腾万状的水势,白浪千层的江面上领悟到书法用笔的层次和变化。他还告诉颜真卿,自己缺钱买纸时,就摘自己僧房边上的芭蕉叶写字。每年芭蕉越种越多,以后就称被蕉叶掩蔽的僧舍为“绿天庵”哩。
颜真卿赞许地点点头。
临了问到用笔。怀素说他喜欢用“股钗脚”,股钗脚也是一种用笔方法,即起笔、收笔状似分叉的钗脚,行笔园润有力,锋芒内敛,但是缺少顿挫变化。所以颜真卿告诉怀素:
“你竖划学股钗脚,怎么比得上屋漏痕呢?”
颜真卿又详细地对怀素说了屋漏痕的方法和要妙之处,怀素大为佩服。
颜真卿不仅向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张旭等著名前代、同代书家学习,还非常注意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吸取当时砖碑“俗书”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今天发现晋代一些砖碑。砖碑上的字迹端正方严,与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及其近似;而且,用笔更凝重厚实,更带隶书意味。也就是说,颜真卿开创的凝重厚实、质朴端严,似北方壮汉园鼓而立的书法风格,其实也来自前人,不过不是名家,人所不知罢了。因为墓碑大小,与死者生前社会地位有关。富商或官吏死了,石碑又高又大;穷人草草把死者姓名刻在砖上,写碑人当然是民间善书者。
颜真卿还热爱民间神话。
小时候,他入迷地爱听卧牛岗怎样由大水牛变成,牛毛化成满岗树木的神话故事。
到抚州以后,有人告诉他,抚州南城县有座麻姑山,山顶有个仙坛,传说中的麻姑就是在仙坛得道成仙的。
据说,麻姑曾到一个名叫蔡经的家里作客。来时,只听见人马行走、铃佩丁当的声音而看不见人。等蔡经举目看清,只见麻姑是个十八、九岁年轻貌美的姑娘:头上盘着发髻,髻上插朵野花,鬓边余发垂到腰间,穿着艳丽非凡、光彩夺目的衣服,仪态温文尔雅,举止彬彬有礼。
蔡经设宴招待她。
席间,麻姑称自己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她说:如今东海水又比过去少,恐怕不久又将变成陆地了;她还承认,神仙在海底走路也会扬起灰尘。
宴罢,麻姑想见见蔡经全家人。正巧蔡经家弟媳生孩子,才数十天,麻姑看见以后,害羞地笑了一下,连忙止步不前。接着,她向蔡经要了一把小米,又轻轻对小米吹了口气,然后扬手向堂中撒去,只见一片金光,米落地,立刻化成丹砂和灿灿珠宝。麻姑把这些丹砂和金银珠宝送给蔡经走后,就再也没有在人间露过面。
颜真卿被麻姑那神奇的故事吸引住了,他决定去麻姑仙坛游历一番。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初夏,颜真卿骑马来到南城县西南的麻姑山。
在向导的带领下,六十开外、鬓发花白的颜真卿竟像小伙子似的一口气爬上山顶,把身后的随从甩出老远。
麻姑山果然山路险峻,林木幽深,白云青霭,流水宛然,别有一番天地,真像人间仙境似的。
山顶有一只古老破旧的石坛,这大概是相传麻姑得道的仙坛了。
颜真卿绕坛走了几圈,又登坛寻觅,想在坛边辨出麻姑的足迹,拾几根落在地上的鹤羽。但石坛上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只见石缝里长满青草,古坛边开着浅黄的野花。风吹过,飘来阵阵清香。
古坛东南有只大池,长满莲花。
传说池里的莲花本来色彩鲜红,后曾变成墨绿色,近年又变成白色的了。这倒是奇怪,可惜时值初夏,莲花刚蓄起尖尖小角,还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眼前只有又圆又大的莲叶盖满整个绿池。颜真卿走近,几只坐在莲叶上的青蛙受了惊吓,一齐“扑通扑通”地跳进池水,激起道道涟漪。
莲池附近有瀑布。
飞瀑直泻三百多丈,远看像一匹晾在石梁上千百年来没有晒干的缟素,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走近了才知道:飞瀑落进深潭,溅起朵朵乳白色的浪花,声音竟像雷吼一般。
古坛东北有许多山洞,洞壁上有螺蚌壳碎片。这些螺蚌海里才有,怎么会出现在山洞里呢?这说明这一带曾是大海的海底。这大概就是麻姑看见东海变为桑田的情景了。
坛西北面是风景秀丽的麻源,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曾在那里题过诗,留下许多歌颂山川朝霞、夕岚美景的诗篇。
颜真卿一路饱览山景,天上人间,有时简直叫人分不清哪些是眼前现实,哪些是神话中的仙境。
回到官署,颜真卿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强烈的感受冲击着他。于是,他铺开纸、提起笔,把民间关于麻姑的传说和自己登麻姑山、游麻姑仙坛的事用正楷大字记录下来。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至今多用来做习字范本的《麻姑仙坛记》。字体看似笨拙,实质肌丰骨秀,隽永无比。
颜真卿写完,自己也觉得十分惊喜。
原来,在这篇《麻姑仙坛记》里,已不知不觉地溶进了晋代砖碑上民间书法作品的字形和韵味。而麻姑仙坛的美丽神话从此流传千古。
砖碑、民间俗书、神话以外,人间真情同样是值得记载的,颜真卿与元结就是互相倾慕的朋友。
有一天,门人报说前道州(今湖南省道县等地)刺史元结来访。颜真卿连忙出门迎客。
元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在道州做刺史时,关心人民疾苦,曾写了不少像《贼退示官吏》那样同情人民的好诗;颜真卿对元结诗中“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激动不已,他也长时期担任地方长官,知道作为一个正直官吏矛盾的内心世界,因此十分激赏;还有他的《石鱼湖上醉歌》,都是当时的名篇,那种放浪不羁、那种雄奇恣肆,都令颜真卿心仪不已。
元结比颜真卿小十五岁,对颜真卿的人品和书名更敬佩之至,所以这次从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等地)慕名前来拜访颜真卿。
两人携手至大堂坐定。
“敝人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次慕鲁公之名前来,一为拜望,二为求字。”元结心胸开阔,性格幽默,刚坐定就开门见山,说罢又从怀中掏出一卷纸来。
原来,元结写了一篇《大唐中兴颂》的文章,想把它刻在岩石上,所以特地赶到抚州向颜真卿求字。
颜真卿知道来意后哈哈大笑,随即一口答应。他接过纸卷读罢,觉得文章辞句古朴,笔力雄健,不由连声叫好。
当下,他命人取出纸笔,当庭作书。
书罢,颜真卿设宴招待元结并款留他住了几天,元结也约颜真卿到永州去玩,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元结谢别颜真卿回到永州,命人把字刻在祁阳县浯溪石崖上,这就是《大唐中兴碑》。
《大唐中兴碑》每字四寸七分大小,写得方正平稳,不露筋骨;也许是刻石的原因,也许颜真卿的书法艺术的成熟,风格的多样,也许文章在前,书艺在后,书法风格多少会受文章风格的影响,以求配合和统一?诸多原因,使《大唐中兴碑》与《麻姑仙坛记》代表的那种外表雄厚、内部疏朗的风格截然不同。
由于元结的文名和颜鲁公的书名,浯溪也就成了名胜之地。直到今天,人们经过浯溪,还要去瞻仰一番哩!
可惜元结第二年就死了。颜真卿闻讯一分悲痛,他又怀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元结墓表》。
不久,朝廷把颜真卿调到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当刺史。颜真卿与湖州陆羽、释皎然、张志和等文士喝酒联诗、互相唱和,修编了巨著《韵海镜源》,直到宰相元载被诛,代宗驾崩,德宗即位,他才再次入朝掌管国礼。又改任吏部尚书,那时,他已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了。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他写下重要的作品《李玄靖碑》。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七月,他七十二岁时,又写下重要作品《颜惟贞家庙碑》和《告身帖》。
在《颜惟贞家庙碑》里,颜真卿详细地记载了自己的家世以及祖先在书法上的成就,充满对先人创业艰难的追述和深深的缅怀。
作为一个书圣,颜真卿不仅继承发扬家风,而且在颜氏书法史上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因此,写家庙碑时,面对祖先,充满了自豪的感情。
从创作上看:五十岁以前,是颜真卿创作前期。《东方朔画赞》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五十岁以后,颜真卿朴实端严、厚重雄健的风格渐渐形成,逐步进入创作中期。《祭侄稿》和《争座位帖》不仅是当时斗争的产物,也是他书法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六十岁以后,颜真卿书法艺术进入了辉煌的创作后期。产生了像《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碑》、《李玄靖碑》、《颜惟贞家庙碑》、《告身帖》等重要作品。这一时期,不仅最后创立了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颜体”,使颜真卿成了当时书坛上的领袖,而且奠定了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书圣的不朽地位。
颜真卿的字笔力雄浑、气势开张,一变古法,突破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派”书法,打破了那些字形左紧右舒、轻盈秀丽的风格。加强腕的力量,吸取篆隶特点,以正面取势,左右竖划略带弧形,横轻竖重,如同厚实的石鼓。
由于藏锋、中锋运笔,又创“蚕头燕尾”①之法,点划显得遒劲有力,故世称之为“颜筋”,和他后辈柳公权的“柳骨”一起,对后世书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少书法家的正书不宜写成大字,而颜真卿正书如同座座浮雕,具有立体感,写成大字更妙。故千百年来,人们学习颜体字的风气盛行不衰,不少人都从颜真卿那儿学到自己有用的东西。宋代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襄四大家,蔡襄专攻颜体,所作书能乱真②;苏东坡、黄山谷等人对颜真卿亦倾心仰慕。据宋人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记载:
颜真卿在唐代宗大历末年所书《张敬因碑》在许州颍县民田中,宋代的庆历初年,差不多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同时,人们突然发现这块碑是颜真卿的手迹,便纷纷前去观赏,去拓摹;往来人群不绝,风从者年年踏坏了周围田地里的庄稼。农家不堪其苦,不胜其累,于是用大铁锤将石碑砸烂,敲成七段,此七段至今犹存。由此可见颜真卿对宋代书法的巨大影响。
─────────────────────────────────
①“蚕头”指横竖笔起端象蚕的圆头;“燕尾"指捺笔结束时,先用
力顿挫,然后再略略提笔出尖,使捺笔未端成分叉之形。
②故后人也有以为“虎邱剑池”四字为宋蔡襄所作。
宋以后,历代书法家都从颜书的美学创造中得到启发,汲取营养,以开创新的砚边道路。
颜真卿传世的碑刻、拓本、真迹有一百多种,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千秋笔》连载之
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