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的几点感悟

(2025-09-27 22:09:03)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散文随笔
读书的几点感悟

读书的几点感悟

李晓东

于谦曾写“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恰似我与书相伴多年的心境。从年少时对油墨香的懵懂向往,到如今在文字中探寻智慧,读书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真正懂得“如何读书”,却需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揣摩。多年来,我在藏书、读书、品书的过程中渐有所悟,归结起来,便是读书需得“借、背、写、筛” 四字法门。

书 非借不能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本是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所发的感慨。不过,我本人也对此有切身的体会。我平生最大的喜爱就是书,见到一本好书,常常会爱不释手。于是,看书、买书、藏书,日积月累自然小有收获。但是,至今我个人所藏的千余册书,通读的不过百余本,其余的均属书架上的“陈列品”。偶尔翻翻,随即“放回原处”。并非不愿意读,实是不急于读。觉得反正书是自己的,早晚总可以读,还是先读那些借来的书。对借来的书却全然不同因有归还期限的约束,还书稍迟些便会“超期”。一旦“超期”,下次就难再“张口”,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这份顾虑反倒成了我读书的动力。每当从人处淘弄来一本好书,便会千方百计地挤时间,赶进度,争取提前读完。况且借来的书多是众人推崇的佳作或当下的畅销书,往往都是急于“一饱眼福”的畅销书。有时书一到手,便会“手不释卷”地读下去。这般算来,借来的书反倒比自家的藏书读得更及时、更认真、更透彻。

书 非背不能读

背诵是一种与古老而传统的学习方法,现今已经不太提倡。但对经典著作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法门。我本人觉得,背诵不仅能让人熟记内容、加深理解,更能成为学习模仿的有效手段。陆游曾感叹 “书到用时方恨少”,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般窘迫:写作或演讲时想援引名言警句,关键处却忽然记忆模糊,甚至无从想起,这便是对经典内容未能烂熟于心的缘故。

我们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诸子百家》、《十三经》、《四书》、《论语》……等古典名著,绝非泛泛而览即可,唯有反复精读、背诵关键段落与名句,再辅以读书笔记提炼精华,方能真正吸收养分。文史学者曹聚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提及,他已经反复阅读《儒林外史》用心精读了百遍,《红楼梦》读了70余遍,《聊斋》50读了余遍,《水浒传》读了20多遍。阅读上述书籍,皆是逐章逐句的深究,而非消遣式浏览;毛主席对《资治通鉴》的研读更令人敬佩,这部书是他床头常读物,前后批注17次,直言“每读都能获益匪浅”。晚年视力衰退,他便请北京大学的古汉语专业老师给他读书听。当老师卡顿处,他总能整段流利背诵。

正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可借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以我个人的粗浅体会,对那些浩如烟海的世界名著,我们尽可以通过“快速浏览”以开拓眼界增长学识;而对那些必读的经典古籍,则一定要反复研读,深刻领会,甚至通篇背诵。国学大师钱穆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后来的钱穆不仅能够背诵《史记》、《论语》等几十部经典古籍,还要求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孙女效仿自己学会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庄子》、《老子》、《史记》与《朱子章句集注》等几十部经典古籍。伟人与大师的实践无不证明,背诵是与经典对话的深度方式。我们每一位读书人,都要认认真真地筛出这样一些精选的书,咀嚼并消化掉。

书非写不能读

读书若只“读”不“写”,便如过眼烟云。这里的“写”,一是书页上的眉批,是即时的思考痕迹。对某句话的赞同、对某个观点的质疑、对某个场景的联想,随手记下便不会流失;二是读书笔记。系统性的读书笔记,能梳理文章脉络、提炼核心思想,将零散的感悟串联成完整的认知。反之,若读书时懒于动笔,即便当时有所触动,时日一长也会模糊淡忘,读书的效果便大打折扣。这种 读与写 的结合,正是从 被动接收 主动消化 的关键一跃。这两种方式看似简单,却能将读书时的所思所感、所得所悟固化为文字,既便于日后查阅,也为积累创作素材打下基础。

书 非筛选不能读

古今中外,书籍浩如烟海,若不加筛选随意去读,非但难以触及精华。况且书分良莠,更可能被劣质书籍误导。如果不佳筛选,乱读一通,或受其害也莫可知。因此,最初的筛选便是“好、坏”之筛,正如菲尔丁所言 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读书第一步便是做好 好坏之筛,摒弃无益之书。然后再从好书、有益的书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书和必读的书。

筛选之后更要分级阅读,对价值一般的书,可快速浏览以了解大意;对有价值的书可仔细阅读,切身体会,并有目的地去借鉴和吸收;对与自身需求契合、内涵深厚的好书,则需仔细研读、切身体会;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对此有形象阐释:“根据你要研究的课题,选择能够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这个课题的书籍。假如你想学习农业技术,那就选择最好的农业科学书籍;你若想学习语文,就选择恰当的语文知识读物及文学作品。” 如此有的放矢,才能让我们读到好书,获取到真才实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来不是指数量的堆砌,而是方法的精进。“借书有时效,背诵记忆深,写作促思考,筛选分良莠”。这四点感悟,既是我多年读书的体会,也是我未来继续与书为伴的准则。毕竟,书籍是人类智慧的长明灯,唯有善读,方能借这四盏灯光照亮我读书前行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