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点“小油灯”的日子

(2025-07-30 17:15:58)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散文随笔
难忘点“小油灯”的日子

难忘点“小油灯”的日子

     李晓东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能源短缺经常停电。那时的停电一停就是一宿,有时候晚饭都得摸黑吃。经济条件好些的人家可以买根蜡烛,在烛光下吃饭还算比较亮堂。但是,那时的物资匮乏,蜡烛也属于经常脱销的“俏货”,或者要凭票供应,或者偶然遇上了就会多买上几支以备无患。

再说,那时的工资普遍较低。刚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工月薪仅仅17.00元,三年后出徒成为二级工,月薪也不过38.60元。而一支蜡烛(白色的)0.12元,谁家能经常用得起蜡烛呢?

 

蜡烛分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白色的蜡烛质量好,燃烧的时间长、亮度大、油烟小(购买白色的蜡烛必须凭票);红色的蜡烛因质量差、不耐燃、亮度小、油烟大,0.10元/支(有时不要票)。即便是价格便宜的红色蜡烛,普通人家也舍不得长时间燃用,除非是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晚饭时,点上那么一两个小时。所以更多的人家便早早熄灭蜡烛,摸黑唠喀、早早就寝……

除了电灯和蜡烛之外,最好的光源当属煤油灯了。那个年代人们最熟悉的煤油灯,当属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面李玉和手提的那个铁路的信号灯。那是一个宽大的玻璃罩,里面是宽厚的灯捻,点亮之后会发出轻微的“咝咝”燃烧声响。这种名为“马蹄灯”的效果特别的亮。不过这样的灯特别费油,寻常百姓是舍不得用的。

东北农户常用的是一种身材瘦长、体型稍小的煤油灯,下面好似一个放大了规格的墨水瓶,里面盛满了清亮的煤油,墨水瓶上面是金属的瓶盖,瓶盖中间露出一条薄薄稍宽的灯捻,其上面是一条细长的玻璃“脖子”。点燃了灯捻,再略微调大一点灯捻旋钮,那煤油灯顿时便亮了起来。同时,煤油灯捻燃烧时发出的油烟也通过这条玻璃“脖子”中得到淡化。我猜想,也许是这段玻璃“脖子”使得煤油得到充分的二次燃烧,进而使得油灯减轻了污染,光也更亮了些许吧?

除了煤油灯之外,自制的小油灯也适用平民百姓。最原始的小油灯是用一只小碟,倒上一些豆油,放上一段线绳作为灯捻,点燃起来若明若暗。豆油灯虽然起不了多大作用,但也比摸黑强多了。后来,有人利用铁盖子的小玻璃瓶,自做成小煤油灯,比那豆油灯亮了不少,但是还远不及煤油灯光亮。

为了省钱,更为了光亮,有人发明做了两个灯捻的小油灯。就是用废弃的铁皮罐头盒,倒上煤油,放入一根细细的棉绳,待棉绳浸透煤油即可点燃。两个灯捻的小油灯与蜡烛的亮度相差无几,如果离的近一些,也可以在油灯下短时间地读书看报……

1970年秋,我下乡到辽宁开原县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插队当了知青。那时的农村特别困难,多数农户点不起油灯,只能以廉价的柴油代替煤油凑合用。柴油不如煤油好,最糟糕的是油烟太大,时间稍长一些,人的鼻子孔就会被熏黑。为此,人们总是注意看着油灯,随时把灯捻剪短了一些,拨得灯花如蚕豆花一般的小……

我住的“青年点”只有一盏小小的油灯,为了照顾大伙,只能放在房子中间的房梁上面,微弱的光仅仅能照清人的轮廓。晚饭后睡不着的我想看看书,根本借不到亮光。没办法,我只能自己想辙。我找来一个废弃的铁皮盖的玻璃药瓶,用薄铁皮卷成两个细细的空心管,再其间串过一根细鞋带,这便是油灯的两条灯捻,再用铁钉在药瓶的铁皮盖上凿出两个小孔,插进空心管的灯捻,一盏两个灯捻的小油灯就做成功了。

两个灯捻的灯花虽然很小,但光亮却比一个灯捻的亮了一倍。晚上,我就可以用它秉烛读书看报了。后来,为了让油灯的油烟更小,灯光更亮,我又自制了一个有五个灯捻的小油灯,放在炕边的耳畔。由于灯捻很小,油烟又淡了一些,灯光也更亮了一点。听着油灯发出细微的咝咝声,我读着写着、想着背诵着……似乎忘记了停电。

 

1977年,恢复了全国高考。我考大学的理想就是在这昏暗的油灯下滋生、成长的,小油灯让我懂得了日子的艰辛,生活的艰苦和学习的勤能补拙……也让我感觉到,在当年的小油灯下勤奋苦读,促使我学得更深,记得更牢,受益更大…… 难忘点“小油灯”的日子

难忘点“小油灯”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