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风
北国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446
  • 关注人气:4,2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06月08日

(2025-06-08 10:46:18)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有天生聪明的孩子吗?

中耀

在探讨早期教育过程中,我接触最多的,也是许多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有天生聪明的孩子吗?

有些父母认为,那些天赋特殊好的孩子,一定是天生聪明的早慧儿童。而对那些没有表现出早慧的孩子,则认定是天生就不聪明。于是,多数家长会认定:后面的这些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以至于就不想再操心费力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了。

还有许多家长认为:那些早慧儿童就是天生聪明的孩子,他们是孩子中极少的(神童)。而大多数孩子都属于智力一般的“笨孩子”。即使家长再努力地去教孩子,即使孩子自己努力地去学,然而孩子也绝不会出类拔萃。因此,许多家长认为:我们不能用早慧儿童的标准去教育孩子,只有天生聪明的“小神童”,才可以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否则就是“揠苗助长”,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对大多数智力一般的孩子来说,学龄前主要是以玩为主;上学后,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小学教育就可以了,否则就是“赶鸭子上架”。

许多人的上述想法,影响了家长不能积极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那么,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这里我想先问问家长:天底下真的有不用学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小“神童”吗?而那些早慧儿童真的是天生的吗?

如果现实社会真的有“神童”,而那些早慧儿童真的是天生的,那就等于承认了“先聪论”,等于承认世界上真的存在“先知先觉”的“神人”。可事实上,从开天辟地以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神人”。

从古至今,孔子一直被认为是“先知先觉”的圣人,赞誉他“天不生孔子,亘古长如夜”。说他是人类智慧的化身,是人类文明的赐与者……看样子似乎孔子真的是天生下来就秉赋异常的圣人。其实,孔子也是通过学习才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

其实,孔子三岁丧父后家道中落。孔子自幼孤贫,早年干过吹鼓手,后来担任季孙氏家的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吏(管理畜牧)的小官。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并没有人说他天生聪颖,更没有人因他自幼不凡而高看他。

直到50岁时,他才一度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等职务,此后他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德政。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而弃官去鲁。

56岁时,他率弟子周游卫、陈、曹、宋、郑、蔡、齐、楚等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仍然无人理采他、任用他。晚年的他,只好返回到鲁国的老家。他先后整理了《诗》《书》,删修了《春秋》,并致力教育事业,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回到山东老家后,他以教书为业。但是一直没人认为他是天生就秉赋异常的圣人而给予他特殊的尊敬。如果孔子真是天生就秉赋异常的圣人,当年他就不会不被人重视,也不会不得志,不发迹。可以说他生前做梦也没有想到后来的皇帝会尊他为“素王”。

当然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有他的伟大成就。那么他的学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句话,是学来的。连他自己都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对学习是很勤奋的,曾多次讲过关于学习方面的话:“学而不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说他的成就与他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有些人赞美他“先知先觉”,其实不过是溢美之词罢了。

孔子倒是深知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对自己的儿子——伯鱼的学习抓的很紧。由于伯鱼学习成绩优异,以至引起孔子学生陈亢的怀疑,以为孔子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吃小灶)的额外辅导,就问伯鱼:父亲(孔子)额外教了你什么?伯鱼坦率地回复陈亢说:“父亲问我,你学《诗》没有?我说没学,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就学了《诗》;后来父亲又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后来我就学了《礼》……”所以,后来就有了“诗礼传家”这种说法。看来孔子不但不承认自己是“先知先觉”,而且也没考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早慧?可不可以进行早期教育?……只是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而积极踏实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孟子被称为“亚圣”,也是被历代推崇的学者,但是他的学识也不是先天而来的,更不是什么先天早慧的人。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家临近墓地,孟子就整天和孩子们玩“抬棺材”的游戏;孟家临近集市,孟子就整天和孩子们玩买卖的游戏;后来孟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开始学习文明礼貌。后来母亲发现,上了学的孟子却不用功,于是母亲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对他进行教育,孟子才开始认真学习。如果不经孟母这样一番严格的教育,孟子也就不能成为孟子了吧?可见圣人、贤人都是教育的结果,绝不是天生就是聪明的。

我国历代有很多“神童”,从小就表现了异常的聪明才智。如果真是天生聪明的,他们就可能分布在“士农工商”(现在说“工农商学兵”)各阶层家庭中,但事实是这些"神童"多出生在“诗书门第""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唐朝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少小时都表既得早慧而具有才智,及长大后则文采斐然。他们是不学而早慧的吗?不是的,他们都生在重视文化的家庭,而且恰恰又受过早期教育。正因为经过了早期被教育的过程,他们才聪明起来,才在学业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所谓"早慧儿童"(或称“超常儿童”),他们三四岁就入了小学,六七岁就考入中学,十一二岁考入大学,他们一定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吗?不一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和早期教育有关,这还不能说明问题么?所以我们说早慧儿童是教育的结果,绝不是天生来的。我们切不可本末倒置、自误误人。

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凡的人。唐太宗李世民说:中人之志无恒,从教而变。”关键在于教育。

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天资和秉赋的差别吗?当然不能说没有,这是需要专文讨论的。但是天资、秉赋再高的人,不学习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人可以举出一个不经学习就表现了特殊才能的人。所以与其在所谓天资、文赋面前迟疑、徘徊,不如坚定而积极地对孩子早期教育,这才是育儿成材正确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