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风
北国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338
  • 关注人气:4,2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2024-11-12 13:08:34)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散文随笔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李晓东

天桥岭桶子沟小村,是隶属于吉林省延吉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天桥岭镇的一个偏远山区的小村落。之所以形容这里地处偏远,因为过去这个小村落周围方圆百里没有第二个村庄。

这个小村落位于几条山泉水冲击出来的一小块平原,50多年前不过十户人家,四十几口人。那时候受政策的影响,农民都入了合作化,劳动力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工分。天刚亮就要出工,直到日落西山才收工,一天也挣不了一元钱。从春天忙到冬天,一年到头也挣不出来买口粮的钱。秋后还要靠自己从家拿钱买口粮回来。人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谁家也舍不得吃大米饭,只能上顿下顿地啃玉米面大饼子。

在回忆过去那些往事的时候,老人告诉我:那时候每个人的口粮是300多斤的苞米粒儿。此外,每个人只能分到15斤黄豆(下大酱专用)。平时日子,连豆腐都舍不得吃上一块。只有过春节的时候,人们才能称上二斤肉包上一顿饺子算是解解馋。

2019年的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这个小村。我家的一位亲属一家五口人,主人名叫王喜中,老伴儿名叫巴洪玉。年过花甲的两位老人育有一儿一女,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子已经娶妻生子了,女儿也出嫁去了汪清县城并在城里定居。

两位老人在桶子沟已经生活了40多年,小日子过得稳定和谐幸福。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我目睹了他家的环境并详细询问了主人。

他家的房子,是一座坐北朝南宽敞明亮的三间大瓦房。东屋住着老两口,西屋由儿子夫妇领两个孩子居住。屋里面的摆设虽然谈不上奢侈,但是也有液晶彩电、大冰柜、洗衣机、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我对偏远山区的这位老乡家的陈设很是惊叹不已,我疑惑地询问老人:“你们家有WiFi吗?”

“我家不仅有WiFi,用智能手机,还有电脑可以随时上网呢”老人得意地告诉我。老人的回答,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已经65岁的农民竟然会使用智能手机,还会用微信聊天儿,这一点令我非常的惊讶!

再看屋外的院子里,不仅停有摩托车、拖拉机,还有一辆客货两用的皮卡小汽车。看起来这个小村落的农民,耕种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他们外出进城,再也不会为公交汽车的不及时而发愁,随时随地可以骑着摩托或开着小汽车进城。

说到这里,老人又滔滔不绝的说道:如今农村的日子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前几年,xx投资为我们专门铺了一条平坦的油漆路。马路两侧、农户之间,都用蓝色的彩钢栅栏围了起来,把整个小村落打扮的干净、整洁、漂亮。村里的油漆路两侧树起了太阳能的路灯,天黑之后,太阳能的路灯把我们小村落照得灯火通明。马路两侧还用水泥砌了排水沟,阴天下雨再也不用为村内的道路泥泞而发愁了。

如今党的精准xxxx早已到位,汪清县委将县总工会xx工作队派到我们村来,帮助全村脱贫致富。他们先是在村里新建了宽敞明亮的村部,县城里的帮扶干部就住在这里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村每家每户的墙上,都贴有帮扶工作队员的彩色照片及通讯联系方式。农民只要随时打电话,就可以及时找到帮扶工作队员与之相互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难,请求帮助。

县总工会还出资为村里修建了一个宽敞的文化广场,并建立了图书室。农闲时节,帮扶工作队带领村民,在广场上开展扭秧歌、跳广场舞、唱二人转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经过xx工作队的帮扶,如今我们这个小村子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我家做饭烧的是液化气,土暖气烧的是大块煤;室内还安装了坐便和淋浴器,冬天再也不需要顶风冒雪地到外面去挨冻上厕所了;夏天可以随时淋浴,冲掉汗水,这日子过得同城里人是一样的现代化。说到这里,老人的脸上自然而然地洋溢着无比幸福的感觉。

随后我在与老人的聊天中进一步了解到,老人虽然一直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他却关心国家大事。包括那些国际风云的变化,老人都了如指掌。

老人和我谈兴很浓,还聊了新中国和xxxx的许多话题。我们在谈到新中国70周年的话题时,老人说,没有xxx就没有新中国,xxx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饱受欺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也成了世界各国列强不敢再随便欺辱的巨人。

老人认为:xxx解放了我们,使我们做了国家的主人,穷人也有了政治地位。因此,xxx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人不得诋毁的,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必须要牢记的。

老人最钦佩、最感谢的是xxxx的总设计师xxx。他认为,没有xxx就没有中国的xxxx,就没有中国经济的腾飞。

他认为:xxx提出解放xx,搞xxxx。他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使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因此,我们要感谢xxx引导我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老人如数家珍地与我谈起了xxx经典的理论观点:

“贫穷落后不是xxxx”“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致富……”

他认为,正是xxx的这些观点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今天享受的xxxx的成果,都应当感谢xxx提出的xxxx的重大决策。没有xxx力挺,任何人也不会有如此的魄力。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我为眼前这位农村老人有如此清晰的思维而惊叹不已,作为年过花甲的农民,竟然对xxx走中国特色xxxx的理论有如透彻的理解。这说明,xxx的特色理论已经深入中国百姓的民心。

老人还如数家珍的向我谈起了他一家人的经济收入,他敞开心扉的把具体的收入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他家共有六口人,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六万块钱。

其中,第一笔收入就来源于国家政策对土地的补贴。他家有责任田近百亩,按国家的惠农政策规定,凡是种植大豆的土地,每年每亩可享受国家政策补贴300元,他家的100亩责任田一年就可以获得国家政策补贴3万多元。

老人还进一步的补充说道:过去我每个人每年仅仅能分到15斤酱豆儿,如今我一次就可以卖给国家1~2万斤大豆,这是我从来不敢想象的;

第二笔收入是养牛的收入。老人最初饲养了一头用于耕地的牛,后来几经变迁,用耕地的牛换了用于繁殖的母牛,再经过几年的繁殖牛犊,目前家里已存栏四头母牛,每年仅养牛一项可收入2万余元。

第三笔收入是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据老人介绍,每年秋冬之季,儿子可以外出打工几个月(日工资每天150元钱)。一个冬天大约可以收入1万多块钱。

上面三项的收入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大约有6万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老人还养蜂卖蜜,老伴还上山采摘些山货野果,分别有其它的收入。

正是有了上面的经济收入,才使得这个小家在深秋的季节就已经屋里暖暖的了。

我询问老人,推开你家房门怎么会有热气扑面而来呢?他微笑着告诉我:我家自己安装了土暖气,砌了火墙还铺了地热,所以你们进屋才会有一种热气扑面的感觉。

说到这里,老人又滔滔不绝的说道:如今农村的日子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前几年,xx就投资为我们专门铺了一条平坦的油漆路,油漆路的两侧还树起了太阳能的路灯,天黑之后,太阳能的路灯把我们小村落照得灯火通明。

如今x的精准xxxx早已到位,汪清县委将县总工会xx工作队派到我们村来,帮助全村脱贫致富。经过xx工作队的帮扶,如今我们这个小村子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我家做饭烧的是液化气,土暖气烧的是大块煤,这日子过得同城里人是一样的现代化。说到这里,老人的脸上自然而然地洋溢着无比幸福的感觉。

老人还告诉我,他家的小日子本来过得挺好的,不曾想前年老伴儿突然得了一场大病,浑身瘫痪无法站立,更不能劳动,他不得不多次陪同老伴儿去汪清县和延吉市领老伴儿去看病。几经治疗,老伴儿的病并没有好转好,却花光了他家全部的积蓄,导致他家因病致贫。

xx工作队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帮扶他家,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使他家的困难得到了缓解。后来老伴儿的疾病取得了疗效,身体康复了能够料理家务了,家里的状况也逐渐有了好转。一年之后,他家顺利脱贫。老人是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老党员,他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便自己主动要求取消贫困户的待遇。组织上为了巩固他家的脱贫成果,决定继续保留他家的贫困户待遇,使他家的生活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

对此,老人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感谢xxx倡导的当前农村的精准xx工作。同时他认为,各级党组织对这项精准xx工作落实得非常到位,做得非常人性化,使贫困的老百姓真正得到了x的温暖。

他认为,有了以xxx为首的xxx的正确领导,继续坚持xxxx,继续在农村进一步落实精准xx工作,建设xxxx新农村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xx也一定会梦想成真。(本文写于2019年10月)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一户农家50年间的日子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