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杂说
(2024-11-06 17:16:36)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散文随笔 |
读书方法杂说
古今中外,书刊浩瀚多如烟海,如果没有选择、信手拈来、漫无目的地去乱读一气,非但不能读完其“九牛一毛”,且恐读后忘前,犹如熊瞎子劈苞米,赶着劈赶着丢,终将半知半解,一无所获。况且书分良莠,如果不加筛选,乱读一通,或受其害也莫可知。
最初的筛选便是“好、坏”之筛。凡坏书,无益书均在不读之列。然后再从好书、有益的书中,筛选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将有用的书和必读的书筛选出来优先去读;对一般的好书可采取浏览的方式,大体上浏览一遍即可,只需了解其主要内容,品味其芳香;对有实用价值的书可细读研读,思考体会,学习借鉴,并学有所用地去消化吸收。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有过非常形象的说明:“根据你要研究的问题来选择极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这个问题的书籍。假如你想学习农业技术,就是择最好的农业科学书籍;想学习语文,就选择恰当的语文知识读物及文学作品。”
书非写不读
所谓“写”,是指写下心得体会。对必读的书,则要下大力气去反复研读并写出读书笔记并从中吸取其精华。
写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在书上写下眉批;另一种是作好读书笔记。这两种做法不但有助于将读书后的思考和感受,变成自己的文字,也方便日后查阅,而且有助于积累资料。反之,读书不作笔记,多年之后,只能留下一些肤浅的印象,对一些关键问题或细微之处,往往会产生模糊不清的感觉;又如过眼烟云,时间一长,很容易忘掉,大大影响读书的效果。
书:非借不读
书非借不读,本是嚼别人嚼过的馍,但我自有切身体会。我喜欢买书、藏书,更喜欢看书,自然小有收获,但至今所藏千余册书,通读的不过百余本,其余的均属“陈列品”。偶尔翻翻,即“放回原处”。并非不爱读,实不急于读。反正书是自己的,早晚总可以读,还是先读借的书。因为借来的书,往往有时间限制,稍慢些便要“超期”。一旦“超期”下次就难再“张口”了,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于是挤时间赶进度,必须要提前读完,尽早还书主人。再者,着急借来的书,多是急于“一饱眼福”的畅销书,有时书一到手,便会“手不释卷”地读下去。细算起来,借阅的书实在比自家的书读得早,读得快,读得多多了。
书:非背不读
背诵是一种老式的学习方法,现在已不太提倡。但是我本人觉得对那些经典著作、名言警句及精彩片段……仍然有必要背诵下来,牢记在心,做到信手拈来。从这一点来说,背诵仍不失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因为背诵不仅可以达到熟记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又是一种学习模仿的有效手段。据史料记载,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不仅读书多、而且动不动一部大厚书竟然都能背下来。《八十忆双亲》书里就记载了钱穆先生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主要指我们无论写文章还是应用学过的知识,每到关键时,总是模模糊糊地记不准。
读书人还要将书中重要的段落、语句、背诵入脑。正如培根所说“有些书可借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我们每一位读书人,都要认认真真地筛出这样一些精选的书,咀嚼并消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