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匿在清幽雅静山中的弘福寺

标签: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艺术健康军事财经理论 |
分类: 旅游游记 |





藏匿在清幽雅静山中的弘福寺
李晓东
“弘福寺”由赤松和尚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座落在山光水色优美且丛林密布的黔灵山中。此后,经历代向山麓四周延伸扩建,至今已建成一片占地近2万平米红墙黛瓦的寺庙群。
弘福寺顾名思义,“弘福”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如今这里成了香火旺盛、钟鼓轰鸣、诵经不绝的佛界名山,也是贵州建筑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向有“贵州首刹”之誉。
弘福寺地处象王岭、杖钵峰交汇之处,为群山所环抱。游客来此,需要顺着那九曲幽径一路而上,再蜿蜒盘旋上行,经24拐后才可抵达。



黔灵山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与其它公园不同的是,这里的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谷深潭幽,都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光,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因此,弘福寺便是藏匿在这清幽雅静中的一处佛教圣地。
我来到了弘福寺的大山门,只见门上方的牌匾上写着“弘福寺”三个大字,原来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字体苍劲有力并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在弘福寺的大山门前立有一块厚重的“九龙壁”,经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画面描绘的就是“九龙浴佛”的故事,九条腾空的神龙在云雾缭绕的九霄云外吞云吐雾为刚刚出生的释迦牟尼洗浴。虽然只是浮雕,可我也被它的气势所震撼。



在九龙壁之后就是弘福寺的山门,三座城门合为一体,组成了弘福寺的“不二法门”。正门额悬挂有董必武所题“黔南第一山”的扁额,显示出了黔灵山的显赫。
走进寺院大门,可见前来进香许愿的人很多,我只是跟着大家虔诚的观看,感受着佛门圣地的庄严与神圣。
在“三洲感应寺”前有两个不大的许愿池,时常有游客往水中投币,相传只要能扔进池中一个圆形的器皿就可实现自己的愿望。对此我是不信的,所以我也没有投下一枚硬币。只是凑上去观赏那池中的水被投入的硬币溅起层层波纹然后再渐渐散去水面的涟漪。


再往前走便看到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一尊鎏金佛像。佛像庄严肃穆且金碧辉煌,没看见众多的游客进殿观光,偶尔只有三五位虔诚的信徒跪拜在佛主的金身前三叩九拜,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于是好奇的我,也不得不就此止步。
在观音殿前,我看到有几个信徒在这里点燃了香炷并虔诚的拜佛。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会在心中默默许下自己愿望,并希望佛主的保佑。我并非佛教的信徒,但是在这庄严的肃穆的氛围中,似乎感到平日里自己心中的那些莫名的烦恼似乎也洗掉了不少。
从大雄宝殿出来,我又相继看到观音殿、弥勒殿、天王殿、藏经楼、毗卢阁等建筑。令我吃惊的是,这里的每一座建筑物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且都是飞檐鎏脊、朱墙黛瓦、雕梁画栋,显得恢宏巍峨,蔚为壮观。
我沿着一条幽静的小路漫步。小路两旁是一间间禅房,禅房的门多紧闭,偶尔能听到从里面传出的诵经声。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天边泛起了一抹绚丽的晚霞。我放慢脚步走出弘福寺,心中仍然有些恋恋不舍。站在寺外举目四望,视觉所及之处皆为浓郁的苍山翠木,在暗红色的夕阳映照之下,充满了佛教圣地神秘的灵光。回头再望弘福寺,在夕阳的余晖中的她却显得分外宁静肃穆,真的是一处与世隔绝的禅境。
弘福寺之游,让我在这喧嚣的旅途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弘福寺都会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为每一个需要的人提供心灵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