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明清建筑风格的“爨底下村”

标签:
明清建筑爨底下村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
分类: 旅游游记 |
传承明清建筑风格的“爨底下村”
2021年4月初,我和老伴来北京儿子处小住。儿子得知我们差不多跑遍了北京市内的名胜古迹,于是周末那天,他自驾车带我们去郊县玩。儿子说,在门头沟区的斋堂镇,那里有一座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名叫爨底下村,值得一看。
早晨,儿子驾车载着我们老两口驶出京城,朝着郊外的方向一路疾驰。大约两个多小时之后,我们的车开到了十三陵风景区的地界。儿子向我们解释说,时间完全来得及,我们可以顺路先游览一下“定陵”、“昭陵”及“长陵”。一上午的时间,都被我们用在了游览十三陵的三个景区。
下午,我们继续乘坐儿子的车朝门头沟方向驶去。车绕着盘山路辗转前行,山路虽然崎岖却平坦。儿子的车在山路中平稳穿行,我和老伴儿都没有晕车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快转化为盼望能够尽快到达此行的目的地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坐落在京西山区的深山峡谷中。据资料介绍: 这里距北京约90公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曾是京西古道重要的交通枢纽。
我们的车再次辗转了两个多小时,不知绕过了多少座山头,终于在前面的群山环抱之中隐约看到了一座并不很大的小山村。我们的车慢慢地驶入了古村的村口,迎面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小石桥,青石板铺就的路边是一栋约十间房舍的老屋,老屋前立着一块地标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落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北京市文物局。
在村口,我看到有几处农妇出售当地蘑菇、干菜等山货野果的地摊。看来这里旅游产业开发的不错,农民的商品意识很强,能够充分利用这里的地缘优势发展山区经济,进而获取一些收入。
我们继续往村里漫步,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赫然入目,一个巨大的篆书“爨”字书写其上。一路走过,我看到许多写有 “爨”字的石刻牌匾、标语广告以及“爨”字的小旗在道旁向游客们招摇。
也许是好奇心使然,刚刚一路颠簸的疲劳竟然不知不觉的忘到了脑后。

我向村里人请教:“爨”字如何读?又包含了怎样的含义?原来“爨”字读cuan(音:川),“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 村里人颇为自豪的告诉我。接下来他又为我讲了一个故事:相传明代中叶,一场特大的洪水将该村冲毁了,村里的人都被洪水冲走了,全村只剩下同宗远亲的一对姑侄。她二人因为外出,所以避过了水灾大难。等他们回到村里时,看到全村已经没有了房屋院落,没有了人烟气息,到处是石头瓦砾和一片泥滩。二人抱头大哭一场,发誓重建家园!
后来,他们就用石磨测天意。苍天和神灵显示出他俩可以结为夫妻、繁衍后代……从此,他们勤劳耕耘,终于重建了一个村落,并为之取名“爨底下村”。“爨”,原为灶的意思,“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避难的含意。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古村落,是依山而建的。放眼望去,500余间70余套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四合院,错落有致地沿山势从山脚下向山腰处逐层排列,一直排到峡谷北侧的缓坡。
古村落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到处是石头结构。这里的民居地基都是由石块砌成,四合院大门洞的里里外外也是漂亮的青条石铺就,庭院的围墙是石块堆砌,街巷的小路也是用石板铺平,给人一种优雅古朴的感觉。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村落的石墙、石屋之间,到处是石块、石板铺就的狭窄的巷路,无论是远处看还是近处瞧,这里简直就是一个石头砌成的古老城堡。

村子分上下两层,由一条人工筑成的坡道连接,坡道旁近20米高的弧形护墙也是由石块砌成,若从远处瞭望,其雄伟的气势好似短小的一段长城;若从低处仰视,村落的民居建筑规模又似“布达拉宫”般居高临下,颇显雄伟壮观。
古村落先民的这一建筑理念,使得村落的民居建筑,“规划乱而不散,层次错落有致,格局古朴而庄重”。我不清楚这里的先人们是否讲究村落建筑的风水理念,但从其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理念,能够感觉到这座古老村落的民宅建筑,着实让人领会到了这里的先人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踏上了一条由紫石、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蜿蜒着向山上而去。小巷边上,沿山砌有一座石头高墙,满满的全是爬山虎,形成了一片翠绿色,似一条绿毯裹住了石墙,更像是一条绿色的长龙盘延在石墙的“龙脊上”。
随着岁月的打磨和车来人往,日光和风雨早已把石板路面磨得异常地平整光滑。在阳光下,石板路面在时隐时现地反光,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古村落悠久的历史。

我沿着民居和高墙中间的石阶拾阶而上,缓步前行,触摸古街石墙带来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我看到这里的许多房子都是用石头垒成的,有些民居的墙砖也都是用打好的石片一层层地垒起来。在有些农家的庭院里,还可以看到用石头打凿的石桌、石凳和石磨和石碾。
现在,我身处爨底下村,更亲身体会到了古村人对石材文化的认识。他们对石材在建筑领域的用途和使用的历史,都有一种潜在的超越,也是对石材文化的传播。
对我们来说,看到这些古民居的石材建筑,是难能宝贵的历史文物,不仅让我们感到新鲜有趣,也感到是那么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开发,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迅速发展到了这里。如今古村落的家家户户都变成了旅店、餐馆和民居住宿,而且全部开放式经营。游客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人家,或住下来体会乡间的静谧、或是点上一桌农家的饭菜,品尝绿色的有机食物;或仅仅是观光偏远山区农家的风情民俗,拍下昔日老物件留作念想的照片,主人们绝不会拒绝,反而会则会热情的迎接你。在这里已经游览了大半天的游客们,这时才会感觉到又饥又渴的自己,已经闻到了满街散发的熬野鱼、炖柴鸡的美味,还有那炖大豆腐、贴玉米饼子和棒子碴粥的农家饭菜的浓郁香味。
我和老伴顺便走入几家院落,看到家家面积不太宽阔的院落里摆满了供游客吃饭的桌椅板凳。不过角落里的农村柴锅早已没有了蒸腾的热气,灶堂里旺盛的火苗不见了,只剩下即将熄灭的柴灰……
我询问餐馆的主人,现在是否还营业?我们想在你家就餐。小餐馆的主人回复我,今晚的晚餐已经结束了,只能等明日才能再开火了。眼见家家户户已经熄火、停灶了,我只能看着眼前的食谱:“蒸五花肉、烤羊腿、柴鸡炖山蘑、炖福鱼、红烧肉、炖干豆角,炖豆腐、葱花饼、贴饼子、红小豆米饭……”干眼馋,
我暗自猜测,凡是来这里住宿并品味农家美食的游客,都会不嫌多地点上许多道美食。因为现在富裕起来了的国人已经不差钱,又因为出门在外,谁都愿意表现得敞亮一些,尤其在古老的村落,有特色的山村石堡,烧着柴火的大灶台,有农妇亲自上灶,烹饪出的纯绿色的有机家常菜,再开怀畅饮农村的小锅烧,岂不会一醉方休?

走出民居餐馆,我们看到巷道里面的老墙上依然残留着50年前的标语口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这里的村民也许并非故意留下那个年代的烙印,但却给今天的游客们提供了回忆50年前岁月的见证。


我发现家家户户的四合院落结构都很严谨,其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很多人家的门庭看上去破败得已经找不到过去的辉煌,却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貌。越是古朴残缺的美,才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这里寻找古村落的文化遗迹,了解明清两代古建筑的艺术风格,更是那些绘画和摄影爱好者来此写生并拍摄作品的地方……
著名专家哲文先生评价爨底下村:她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其实,爨底下村不仅古建筑文化内涵丰富,还有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明代老村遗址;清代的民居壁画和捷报;日军烧毁房屋的废墟、抗日哨所遗址;50年代~70年代的标语;古碾、古磨、古井、古画……
人们若在这座宝库里寻找,一定会找到从明代至今的各种珍贵历史资料。如品陈年老酒,如与历史老人交流,如在历史的废墟中寻找珠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