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2021-03-07 21:45:04)
标签: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回忆往事忆旧故事照片

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

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

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

分类: 旅游游记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李晓东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西递古镇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西递村至今保存有许多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村落如果你想感受徽州建筑的韵味,那就来西递吧。西递村所有的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有典型的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古宅、有古老的宗祠,还有别具徽州特色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西递村除了民宅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建筑工艺精湛、徽派的民居保存完好以外,还因其具有绿色浓郁的村落自然生态和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天下。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桃花源里人家”

2018314日,我跟随旅游团来到了的西递古镇。只见这里四面环山,山上林木茂盛泉水叮咚。东为杨梅岭,南是陆公山,西有屠公山,北为松树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的“会源桥”汇聚。期间阔澜双引,皆向西流。山水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这块富饶悠闲地宝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勤劳的人们。因此,这里自古就有“桃花源里人家”之雅称。

显赫的“西递牌楼”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们来到西递村口,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高高耸峙、颇显宏伟壮观的楼阁式青石牌坊。这座青石牌坊朝万历六年兴建的,俗称“西递牌楼”。据说,这是明朝御批的功德牌坊,牌坊的主人胡文光官位刺史。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牌坊。

威武神骏的“西递牌楼”分为五层,总高12米,宽近10米,通体用西递特有的“夥县青”大理石精雕细琢而成。

远望“西递牌楼”宏伟壮观,仿佛一巨人鼎立稳如泰山。走近细瞧,精湛的浮雕千变万化。既有月梁上面的“五狮戏球、麒麟踏云、仙鹤展翅、凤凰俯瞰、奔鹿疾驰”,又有花板上的“鹿、鹤、虎、豹……”两边还衬以“盘龙浮雕”,还有斗拱间圆形镂空的花翅,以及形象逼真的“文臣武将、八仙雕像”。所有的雕工不仅精工细致,而且栩栩如生。

“西递牌楼”虽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雨雪侵蚀,其铭文仍清晰可见,其石雕的雕琢痕迹依然彰显,真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

大家欣赏这座既具宏大气魄又精致古朴的牌楼,无不慨叹当年这座牌楼的主人的身世是多么的显赫!同时也告诉今天的人们,这座精雕细刻的大牌楼,处处见证了西递人自古以来的这份殊荣。

“西递牌楼”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西递老人”,迎着扑面而来的春风,越发显得生机盎然。她仿佛在以古镇见证人的身份,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诉说着西递几百年间的风雨历程。

我仰望着这座记载着古镇沧桑的西递牌楼,反复端详了好久。然后,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落中。我们似乎是迈入了一座具有古老民风的村落。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曲直无序、宽窄多变,石板路面、布局巧妙,塘水荷花、倒影成趣,小巷狭窄、苔藓丛生,抬头观天、只见一线……

我和老伴儿在村中的石板路上并无目的信步,环顾四周,那一幢幢被岁月早已洗得褪色的古老民宅,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色彩辉煌,却依然伫立在这块储藏有无数历史故事的土地上;虽然它们高低错落并不整齐划一,却略显古朴典雅;虽然墙体上残留着被风雨侵蚀的斑驳痕迹,却依然保持着白墙黛瓦、脊凸檐翘;虽然檐上或脚下长出秃疮般的绿苔,却依然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底蕴。

我途经“瑞玉庭”向前行走数步,便是一处“桃李园”。观其标识牌的文字介绍:“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系西递徽商胡元熙的旧居兼私塾蒙馆。门上有隶书“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横额。在通往街面的小门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园三字门额,寓意“桃李满天下”。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和老伴儿随意推开一家的大门,院内又是一番景色。庭院有花草树木、又摆放了许多的盆景石雕,充分展示了主人喜欢舞文弄墨的高雅情趣。

进入堂内,只见上方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吸纳着天地之正气。原来,这种“天井”的设计正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可以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至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当我尾随游人踏进陈设典雅、或书香气十足的大户人家的“庭堂天井”,迎面扑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展示儒学的对联书画:“事无不可对心意,人生处事儒谦言”、“寿本呼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掘俭可养廉”。可以说,楹联书画就是西递人代代人相传的文化氛围了,真的是独具匠心、寓意深长。

我们在西递那一条条纵横街巷里穿行,犹如在美妙诗行里倘佯。一个个徽派园林式的庭院里,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们历经几十代的家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关于“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根本”的儒家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流传至今。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就这样穿厅进堂,徜徉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当我陶醉在如烟似雾、曲径幽深的小巷,当我在那一幢幢徽派建筑的庭院里出出入入时,我的大脑思维也在飞快地旋转。为什么这片占地仅有三百余户的古民居里,竟然能走出115名朝廷官员(最高的职级达二品)?如果没有十年的寒窗苦读,如果没有儒家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西递先人怎能做到人中杰?

难怪,西递人在厚厚的宗谱里一代一代演绎着人才辈出的故事。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我所看到的“西递古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