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部”就像知青的“第二个家”
(2019-01-23 20:00:22)
标签:
队部是知青的第二个家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知青插队故事回忆录照 |
分类: 散文随笔 |
当年,我插队到开原县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第三生产小队。我们村是个独立的自然屯,全村儿50多户 100多个劳动力。每天早晨,大家都要到队部报到,再由生产队长派活给每个人,告诉你跟谁去做哪些农活?
靠西侧的四间房,就是全体社员每天集中报到的队部“办公室”了。进队部必须经过一间“外屋地”,“外屋地”的北面有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周围则乱七八糟的堆满了玉米秸杆,那是平原地区农民日常烧火做饭的燃料。生产队虽然不做饭,但这个大铁锅却是必不可少的。
初秋,生产队的粉坊要利用这个大铁锅煮粉,做出的土豆粉条儿分给社员用来改善生活。
秋后,生产队的豆腐坊要利用这个大铁锅熬豆浆,做出的豆腐可以与社员以物易物(以豆腐换黄豆,赚取差价),剩下的豆腐渣作饲料喂牲口,可谓是一举两得。
平日里,大铁锅也要隔三差五地烀上一锅黄豆,作为喂牛马的精饲料。
队部的“办公室”里面并没有办公桌椅,也没有办公的地方。靠北侧是一铺东西通长的火炕,一方面冬季用火炕取暖,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开会时盘腿坐着的地方;火炕的南侧则是宽阔的地面,也是大家站在这里等候队长派活儿的地方。
队部的屋里几乎是家徒四壁,没有任何装修。抬头,就可以看到屋顶的天棚,裸露的高粱秸秆和那些逐层裸露的房梁、檩子和椽子……再看四周的墙壁也不是“雪白的”,只是用黄泥混合稻草简单的抹了一遍,不再往下掉土而已。
在西侧的土墙上,挂着一个特大的木制玻璃相框,那里面贴有一张特制的《社员工分日上墙表》,全体社员当日的出工及得分儿情况记录并公布在这里,便于大家的监督。
队部常年有两位担任饲养员的老人值守,他们还负责清晨的敲钟以及半夜时分为牲口添加饲料。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饲养员就会拿着铁锤到外面的大树上猛敲那段两尺长的铁轨,那是我们上工的钟声。家家户户就靠着这震耳欲聋的钟声,准点来到队部接受队长的派活,再一同下地干活。
村里有了大事小情,也都要到队部开会。比如我刚下乡那天晚上,恰巧抓到一位偷了生产队苞米的年轻社员。于是,生产队长召集全体社员到队部里连续三天召开分析批斗会,以其为反面典型,教育他承认错误。好在他出身贫农,并没有对其上纲上线地分析批斗。否则,他若是“地富反坏右”子弟,一定会批判他:“阶级敌人想变天!搞破坏无时不在……”。
队部自然也免不了要按这样一个小喇叭,那时候传达最新指示不过夜,毛主席的许多最新指示和林彪叛逃后的中央文件传达,我们也都是在队部里集体收听的。
每当数九严寒的季节到来,队部就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地方了。因为那个年代必须“打冻场(为庄稼脱粒)”,就是说秋后收割回来的庄稼一直集中存放到生产队的场院里面。必须要等到上冻之后,土地冻结实了,把土地压光,然后才能在镜子一般冻结的地面上“打冻场”。
由于那个年代缺能源少电力,白日里是经常停电无法打场的,必须要挪到晚上夜战,甚至要通宵达旦的加班加点。那时候的气温也比现在寒冷许多,特别是半夜时分常常会发生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长时间站在空旷的场院里干活,会把人冻的手脚僵硬。人们不得不给手哈气,却仍然无法暖和已经被冻得僵硬的手脚。这时,谁都恨不得能在队部的热炕上焐上一会儿,一准儿能缓过劲儿来。所以借着尿道儿,常常要跑到队部的炕上坐上哪怕一两分钟……
如果赶上下雪天,纷纷扬扬的雪花直往脖子里钻。年轻人也会常常抽空就往队部里跑,图的是暖一暖手脚,再抖落钻进脖子里的雪花。
如果赶上下雨,队部有成为避雨的好去处。那时候很少有人穿雨衣干农活,条件好一些的农民,不过有那么一块白色的塑料布。更多的人,任老天爷挨浇便是常事儿了。浑身被雨淋透的你,跑到别人家会担心把人家的地面弄脏,无论跑到哪里去避雨都会觉得不方便的。只有到队部,才是最可以放肆的地方。特别对于插队知青来说,无论我们被雨淋得多么狼狈,队部就是我们可以随便休息的第二个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