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上墙”与“年终决算”
(2019-01-23 15:13:37)
标签:
工分上墙”与“年终决摄影图片旅游景观山水历史情感文化健康图片娱乐时尚旅游图片摄影生产队秋后年终决算 |
分类: 散文随笔 |
“工分上墙”与“年终决算”
李晓东
1970年秋天,我插队到开原市三家子公社前三家子大队第三生产小队。我们队部屋里的土墙墙面上,挂着一个特大的木制玻璃相框,那里面贴有一张很大的《社员工分日上墙表》。那是一份密密麻麻的特大的表格,全村100多名劳动力的名字都写在上面,每个人还有一个月30天的具体填写内容的空格。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后我竟然成为这张表格的填写者——生产队的记工员。每天收工后,我都必须将全体社员当日的出工及得分儿情况记录并公布在这里供大家的监督。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这项工作让我一干便是五年。
这张《社员工分日上墙表》,每月更换一次。年末以此为依据,决算每个农民的收入。当时有一句俗话,形象地形容了社员对工分的重视程度:“分儿分儿小命根儿,没有分儿就没媳妇儿……”对农民来讲,工分儿就是收入。分儿多了自然就收入多,分儿少了自然收入就越少。套用今天赵本山的话来形容:“一年到头全指着这点儿工分儿活着呢……”若是没有了工分儿,自然就没有了收入,而没有了收入,又拿啥娶媳妇儿呢?
秋后,队里打完场、交完公粮后,粮库会将卖粮款及时拨付给生产队。这时,全体社员最盼望的日子即将来到了——那就是秋后的年终决算。
首先,记工员要把每个人的全年工分汇总,会计要统计生产队一年的总收入。之后,决算出每一个工分的分值。每个人的全年工分总分乘以分值,再扣除掉所分的口粮及有关费用之后,就是其应得的一年收入。那个年代的农村分值很低,一个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从早晨天亮一直干到天黑(大约12个小时),最多只能赚到10个工分。
记得,1970年初冬,我所在的生产队秋后的年终决算的结果出来了,每一个工分的分值是0.113元。也就是累死累活干上一天能赚上1.13元钱,可不要小看这每天一块钱的收入,我们生产队的经济效益可是当时周围十里八村最好的,也是令我的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
据我了解,当年许多经济效益欠佳的生产队,每个工分的分值也就是五分钱左右。起早贪黑的忙上一天只能能挣5毛钱。秋后的年终决算,若去掉买口粮的钱,一年的全部付出竟不够买口粮的钱,还要再搭进去(东北话叫做“倒贴”)几十块钱。这就是当年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过那个时候,虽然经济条件很差,生活也贫苦,但是人们的精神淳朴善良,这是我们那一代人对“知青岁月”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