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分类: 散文随笔 |
乒乓球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李晓东
我是1960年入学的小一年儿,读到小学三年级时,校园里形成了一股乒乓球热。那时甭管哪所学校,也甭管多大的孩子,都喜欢打乒乓球。
记得,那时的小学校园里乎没有乒乓球桌。学生们打乒乓球的地方就是教室窗外的水泥台。水泥台是用砖头砌的,外面用水泥抹得平整光亮。平时,水泥台是学校广播操领操员的领舞台。下课后,就成了我们打乒乓球的球桌。
只要一下课,水泥台就成了孩子们争先恐后抢占的阵地。大家最盼望的是下课的铃声,只要老师的一声:“下课!”,大家就一窝蜂地破门而出,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水泥台,为地是抢先占领水泥台,获取第一个打球的资格。因为可供打球的水泥台数量有限,课间休息仅有十分钟,爱打球的又太多,如果不抢先的话,恐怕到上课铃响也轮不到自己。
为了抓紧时间,也为了加快频率,球赛几秒钟之内随即开战。所谓的球赛,并不是正规比赛,而是按照计分的方法查“盘”,也就是一局比赛实行七个球的赛制(正规比赛,实行的是24个球的赛制)。由于我们当时不过是十来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有打球的基本功,每个球用不到两个回合就结束。所以,一局比赛不过一两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十分钟的课间竟会有七八个同学能参赛。
球赛多采取失败者出局,胜利者继续坐擂的形式并以此循环。课间的十分钟长长不能满足大家的兴致。甚至,下一节课堂上有人还偷偷地议论哪个球打失误了………于是,第二场比赛在下一节课的课间又开始了。
说起我儿时的打乒乓球,各种条件都是非常简陋的。水泥台上面没有网架和球网,用两块砖头中间挡上一根竹竿就ok了。乒乓板也不是买来的,而是用木板自己做的。乒乓板上面根本没有套胶,最高级的不过上面有一层硬硬的胶粒或者一张软软的海绵罢了。没有胶粒或海绵的球拍我们称之为“光板”,打起球来,球拍撞击球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
那时的乒乓球个头非常小,质量也特别差。说到乒乓球的材质,好像是一种叫赛露露的化学品制作的(当时叫它“化学儿的”)。若在水泥台上打上三五天,球就会被打坏的。当时的价格一个球不过七分钱,但是谁也舍不得扔掉坏球,而是采取用白色的医用胶布黏贴球的裂纹处继续用。即使不小心把球踩扁了,也会将凹陷的球再用开水烫鼓起来再反复使用。这种带有“伤病”的球,弹跳力严重不平衡,常常不起球或者擅自改变方向,让对手无法应对。
如此简陋的设施和器材,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打球的热情。没有球台,我们就等到放学之后,将课桌拼在一起当做球台。没有球拍,我们就用黑板擦或者文具盒替代。意犹未尽的我们,放学回家后还会把左邻右舍的小伙伴约一起,在家门口搭起门板,继续来上一场天昏地暗的鏖战。你给我来一个转球,我回你一个削球。你打我一板,我回你一个大力扣杀。就这样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直到父母喊吃饭才收手。
小小乒乓球,不仅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使我的老年生活受益匪浅。因为这个业余兴趣,给退休后的我带来了许多的锻炼的机会。即使连续做一件事情体力再透支,只要抽出一会儿时间打上一阵乒乓球,就像给电瓶充了电一样,已经疲惫不堪的精神状态,瞬间就会有个良好的改变。
如今,打乒乓球这一爱好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无论环境怎样、器材优劣、胜负如何……我都不会太在意,我更注重的是打球过程中的锻炼效果和心情愉快。我觉得,正是这小小的乒乓球促使我不断地坚持锻炼,已经年过花甲的我,自我感觉依然体态轻盈、身轻如燕,即使参加长途跋涉的旅游也不感觉疲劳,倒像是一个体魄强健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