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
李晓东
清贫一辈子的父亲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这与父亲生前的工作职务和他的工资是完全不相符的。父亲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干部,又是东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1985年,父亲从辽宁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职位离休时就享受司局级待遇,按说以父亲的资历和职务,起码应该积攒了一笔不菲的资金作为遗产留给我们。但是,一辈子生活节俭的父亲最后留下的遗产不过是一些旧的衣物和满满几个书架的藏书。



父亲晚年更把读书写作作为自己人生的乐趣,父亲的信条是“人生至要是读书”。父亲的房间没有任何装修,在他既是其寝室又是书房的小屋里(不到20平米),除了门窗的位置外,周围的墙面全是书架。文学、历史、医药、教育......各类内容的书籍杂而有之。此外,他还自费订阅了多种报刊杂志,并经常到书店、书市和图书馆选购、阅览自己喜爱的书籍。一次,白发苍苍的他带着老花镜,再用扩大镜在图书馆阅报,被一位摄影爱好者抓拍,照片发表在《辽宁老年报》上,有的网站还上了帖子。


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看报、看"新闻联播",
读书和写稿,他比年轻人更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动态。因此,他思想能与时俱进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前几年,父亲的身体还允许的情况下,每天读书看报写作的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以上,可以说是“乐此不彼”。
父母的蜗居狭窄,许多东西没处堆放,所以父亲的这些藏书就运到了我的小家里,把我的书房塞得满满的。我以为在父亲遗产中最值钱的东西当属他自己撰写的一套三册《怎样育儿成才》的著作,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不久,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父亲还有许多的文章草稿没有来得及整理,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这厚厚一摞的文字草稿大约能有50多万字。我择其精华,将那些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文字打成电子文档贴进我的博客里。其中父亲起草的《我家的家规》和《我家的家训》,引起的网友的广泛点赞。网友认为:父亲建立的《家规》对于维护家庭和睦、幸福、家庭成员平等相处都有积极的意义。
父亲生活非常俭朴,他说:“物质生活温饱而已,其它都是过眼烟云的事,绝不可在这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他对后人最大的要求就是“读书、教育孩子,为国家多做贡献!”
前两天,我翻出了父亲写给儿孙的厚厚的一摞信。这100余封家信,我基本上都认真地反复阅读过了。只见那牛皮纸的信封封面已经呈现出发白的焦黄色,各种图案的邮票和形状不一的邮戳,而在信的右下角的落款处都是父亲的名字。信是父亲写给我和他的孙子的,时间是从二十多年前一直到现在的。信纸已经蒙上了很旧的泛黄的颜色,有些折叠处已经破损,但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轻轻的拭去灰、拂去土,只要你浏览上几眼,那些模糊的文字便立刻鲜活起来,与之相关的往事也一幕幕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
父亲的信,写的内容都是对我和儿子的教诲和希望。每一封信反复强调的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希望我和他的孙子能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些信,作为父亲的遗物虽然历经多次的搬家和折腾,如今却被我完整地保留下来。抚摸着父亲的这摞厚厚的信,总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浸润。我能想象得出来父亲当时写信的情形: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一个破旧的写字台前,铺开信纸,打亮那盏老式的八瓦小台灯,戴上他的老花镜,再拿出放大镜,此后,父亲的谆谆教导就从他的笔尖如流水一般不断的涌现出来……
如今,人们已很少用书信的形式交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话、QQ、微信和电子邮件,现代化的通信方式让人感觉到特别的方便和快捷,但缺少的是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盼望,也没有了那种阅读书信时“见信如面”的感觉。此时的我,面对着这一大摞父亲的家书浮想联翩,这其中饱含着父亲对子孙成长的无限关爱。
他希望他的后人能学有所成,能成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亲留给我们的书籍和家书,岂不比那些家财万贯更为丰厚!这也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