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喝粥

(2015-10-20 14:44:44)
标签:

王蒙散文《我爱喝稀粥

玉米碴子熬的“糊糊

绿豆粥避暑败火

吉林雾凇岛观看雾凇

糯米海鲜燕麦麦片粥

分类: 散文随笔

读王蒙散文《我爱喝稀粥》所想到的

李晓东

  大作家王蒙在他的一篇散文《我爱喝稀粥》中写道:他的家乡(河北)人们最常喝的是玉米面或玉米碴子熬的“糊糊”。他特别喜欢喝这种被称作“锅黏粥”的粥。他说:“新下来的玉米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 他甚至为此感觉到很享受。

  大作家比我们常人看问题深邃,他把喝粥由日常的餐饮上升到精神文化上来。他谈起自己的感受:“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

  读王蒙的散文,读得出作者喝粥后唇齿留香、意犹未尽、心情陶醉、心满意足的神态,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恩,并由此激发出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强烈共鸣。

 这使我想起,我小时候也常常喝粥。不过,我那时候喝的最多的就是苞米面糊涂。那是因为60年代初是一个因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没有粮食吃的年月,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喝稀粥维持生存。

 那时候的粥,米粒不多还要掺进去很多野菜和树皮,有时也会加些南瓜或地瓜……或者可以叫做菜粥(曰“瓜菜代”)。不谙世事的我,年龄很小又不懂生活的艰辛,竟然特别喜欢喝这甜甜的瓜粥。

 1970年,我下乡插队当了知青。那时我们经常喝高粱米粥,那是一种名叫“晋杂5号”的高粱品种,产量很高、米质却特别粗糙。由于当时粮食的金贵,磨米的时候舍不得退净厚皮,用这种糙米熬煮的粥松散而不黏稠,经常吃这样的高粱米饭会发生严重的便秘。

 再后来,我们经常喝大、小碴子粥:大碴子粥就是将苞米磨成比高粱米粒大些的碴子状,然后用它来熬粥,好吃是挺好吃,因为没有黏稠度,这种不粘乎的大茬子粥显得稀了灌汤;小碴子粥是将玉米磨成比小米粒稍大一点的小碴子状,用小碴子来熬粥,黏黏糊糊的特别好吃。如果抓一把小碴子放在大米里,熬出的粥也会好吃许多。

 当年,我最喜欢吃的是用新大米熬的粥。雪白雪白的大米粥上边漂浮着一层黏黏糊糊的白色米汤,搁置的时间若稍微长了那么一点,那白色的米汤便会崩皮、形成乳白色的半透明糯米纸......这种散发着米香的白粥,特别地可口,刚一入嘴就会自己个儿往嗓子眼儿里面钻,特别地招人爱喝。

 小米粥是当时大家公认最有营养价值的粥了,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誉。在北方,那是产妇生孩子之后才吃的滋补性食物,也是体弱的老人常用来滋补身体的。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小米粥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小米粥呈金黄色、黏黏糊糊的,看上去就让人特别有食欲。可是因为谷子产量低,农民很少种,因此小米比较少。人们在熬制大米粥的时候,常常会抓一把小米掺进去,将两种米混合在一起熬的粥就叫二米粥,二米粥也是北方人的常见主食。

 比较高档的要数绿豆粥了,那是条件比较好的富裕的人家夏季消毒败火的食物。中医认为:绿豆有解毒败火的功能,因此,用绿豆熬制的绿豆粥,特别有益于酷热下的人们避暑败火。

 记得当年我还是知青的时候,当大家伙冒着烤人的骄阳,在冒着腾腾热气的庄稼地里铲地累了一上午,大汗淋漓又饥肠辘辘的时候,知青们只要听到打头的一声“歇了!”,就会急三火四地直奔青年点。争抢进屋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掀开灶台的大铁锅盖看看里面有啥吃的没有?如果有剩的稀饭,那就会迫不及待盛上两大碗呼噜噜地喝下去,那才叫一个解渴。

 稀粥也是北方人暖身子的好东西。倘若你在冰天雪地里劳累了半天,浑身上下被冻得透心凉,回到家里只要你趁热喝上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粥,那看不见的热能就会透过你的胃肠向浑身散发开来,一直僵硬的四肢就会立刻舒展开来。令人赞叹的是,方才还疲倦满身的你,此时竟会神奇般的恢复了元气。

 稀粥还是身体有恙的人茶饭不思时仍然能咽得下的食物。如果你偶感风寒或者头痛脑热,喝上一碗热粥,不仅会清心退热,还能安稳你的精气神儿,帮助你从不舒服的状态里迅速解脱出来。那种瞬间解除病痛的感觉,就像坚硬无比的冰块,遇到刚出锅的热粥,瞬间就被融化得片甲不留......

 新米熬出的大米粥散发出浓浓稻米的香气,不要任何佐菜,就让你吃得津津有味儿。如果再有几碟小咸菜,那味道就会更加美不胜收了。东北的小咸菜花样繁多,咸土豆、咸辣椒、咸香菜、咸豇豆、咸扁豆角......品种多得数不过来,特别是农村酱缸里腌出来的咸菜,饱含着浓浓的豆香,那滋味想着都会留出口水。大米粥佐以小咸菜,几大碗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溜下肚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饭店有专门做粥的粥铺,花样百出的各种粥多的数不胜数:什么燕窝粥、鸡米粥、海鲜粥、糯米粥、麦片粥、燕麦粥、杏仁粥、板栗粥、莲子粥、八宝粥.....让食客们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到底买哪一种才好。.

 去年冬天,我们一家三口曾专程去吉林雾凇岛观看雾凇美景。在冰天雪地里冻了大半天之后,我们走进了一家颇有档次的酒店。为了暖暖身子骨,也为了品尝一下颇有特色的风味美食,我特意点了一道从未品尝过的“鳝肉粥”,原以为近百元一碗的“鳝肉粥”一定会香而不肥、鲜而不腻、“味道好极了”。结果端上饭桌一看,不过是一碗里面掺杂着几块肥腻鳝鱼肉的白米粥。我急不可待地崴了一勺放入口中,只觉得又腥又腻的味道直冲鼻腔,其味道之差,连一般普通的白米粥也赶不上。

 在我的思绪里,他乡的粥尽管再昂贵也吃不出故土的味道。也许一定要那农村的灶锅熬出来的粥和与亲人相聚在一起的气氛里气定神闲的喝,才会体会到有那么一种叫味道的心里感觉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