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才成因的探索
中耀
对天才形成的原因,历来可以分为两大观点:一种认为天才是天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天赋;另一种则认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条件和当事人的主观努力。当然也有“二元论者”,认为天才要前后两者兼而有之。
随着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坚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元论者也相形却步。那么从实际情形看,又事怎样的呢?
考查大量天才人物的传记、史料,可以看出天才的形成有下列因素在起作用:
一、学习起步时间相对较早。许多天才人物一两岁、三四岁时就开始了学习(广义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包括学习文字以外的多方面知识)。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德国的学者卡尔•威特,二三岁时父亲就教他识别色彩和声音,三四岁时就对他进行客观事物的认知,还通过旅游开阔他的视野,不久又教他识字读书,五六岁时就掌握了3万词汇。因此,七岁之前他读了很多书,还会简单的算数。以致小威特七岁时就以“神童”而远近驰名了。
其实,小威特并不是天生就聪明的。与之相反,小威特刚出生时不仅不是天才,而且还有些先天痴呆,他的父母曾经为此苦恼不堪,甚至埋怨老天爷给了他一个傻儿子。但是,小威特的父亲坚信早期教育会打开先天痴呆儿子的智慧天窗。于是,他对小威特进行了系统的早期教育。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八岁时,小威特已学会了6种外语;九岁时考上法国的莱比锡大学;十四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又获法学博士学位。后来,卡尔•威特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
我国唐朝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都不同程度的受过早期教育,李白是“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是“七岁思即壮,开口诵凤凰”;大诗人白居易,出生六个月,乳母就教他读条幅上的字,他还不会说话,就能区别“之”和“无”字,五岁时就会写诗了;白居易兄弟四人,文才都很出众。其中老三白行简,不光会作诗,还会写小说,有名的《李娃传》《三梦记》就出自他的手笔。
我国近代著名人物谭嗣同、黄兴、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董必武、鲁迅、郭沫若等人,也都是三四岁就接受早期教育,从小就聪慧过人。
如今,中国科技大学和其它大学招收的少年大学生中,多数孩子也是受过早期教育的。
当然也有一些大器晚成的人才,如西汉的公孙弘,传说他是在四十岁才立志学习的。经过二十年的学习,他成为很有学问的人。汉武帝即位初年,任他为博士,后又为相六年,很有树建。他虽然大器晚成,但从成才的规律分析,公孙弘小时候可能会接受过一定的早期教育,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基础,不用说四十岁才开始学,即使三十岁再学,也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想学有成就是很难的!这一点这是无可辩驳的。
二、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凡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过河必须有桥,或者有船,再不就是本人有很好的水量,没有一定的条件是不行的。上面的那些优秀人物,大多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据中国科技大学司有和同志的调查:“少年班的大学生中,近70%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另一部分也多是“中学班主任或老师精心培养的结果”。这些孩子既有人教育辅导他们,又有足够的书籍,还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所以能及时阅读大量书籍,博学而多能。
大音乐家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出生在音乐家庭。从降生起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家里又有乐器可供练习,所以他们从二三岁起就鼓捣乐器,四五岁时已经会作简单的曲谱。有人说他们“无师自通”是“音乐奇才”,其实,他们成才的原因正是家庭环境对他们的早期熏陶和影响。
有的人客观条件并不好,但通过各种努力,也可以成功。比如:西汉法律学家路温舒,自幼家贫,无书可读,他就各处借书抄书,通过刻苦学习,终于学成被朝廷选用;东汉学者王充在洛阳太学院读书时,将太学院所有藏书全读完,自己没钱买书,就去书店站着看书,终于成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虽然这些人客观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为自己创造了读书的条件,也因此拾级而上。而没有较好条件又放任自流的人,则多随时间的得过且过而最终沦为一事无成、默默无闻的人。后天的学习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想“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三.对学习内容有强烈的兴趣。兴趣是人们钻研问题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儿童时期,孩子们多是由对某一种事物产生兴趣进而走上探索之路。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入迷”;作家刘绍荣说:“我一小听说书入迷,后来自己找小说看,书看多了就对文学产生了强烈兴趣,于是开始练习自己写小说,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莱特兄弟讲述他们发明飞机的过程时说:“我们对飞机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了我们一个用橡皮筋作动力,可以飞入空中的小玩具,我们照这玩具仿制几个,都能成功的飞起来”;巴尔扎克写小说;伽利略研究数学,都是因为对这门科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到成功的。
四、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所有各行各业中,表现出才能的人,都是经过刻苦学习的,而且这是成才的关键因素,天下没有轻易可以成功的事。
战国时的苏秦,拜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自己觉得已经学得胸有成竹了便四处某职,结果无人擢用,归来后受到人们的冷落。此后,他发愤学习,经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终于学有所成,最终握六国相印;大诗人杜甫学诗非常刻苦,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兼又课诗”以致“口舌成疾,手肘成胼”;被称为“诗鬼”的李贺,他的诗歌更都是呕心沥血之作。所以,他们才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很大成就。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一方面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早期教育,另一方面则都是勤奋刻苦学习的孩子。比如宁铂平时就勤奋刻苦,考上大学后他更刻苦了,每天晚上他都要躺在被子里偷偷看书到半夜。一个学期里,自己就比别人多做了1300多道数学题;十一岁考入科技大学的谢彦波,每天都坚持课后再学4—5个小时;女中学生程新,一直对女生不如男生的观念不服气,她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勤奋刻苦自学,连电影、电视都不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科大少年班。
有些人的天赋不好,甚至笨拙,但是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也成为优秀的人才。如清朝的考据学者——阎若璩,比其他同学心智迟钝许多,为此常常受到同学的讪笑。但是他以“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的勤奋刻苦精神努力学习,终于成为著作等身的学者。
五、兴趣健康并持之以恒。无论研究一门科学还是做一番事业,课题必须是健康的、事业必须是对社会有价值的而且要兴趣专一、坚持始终,不可以见异思迁。比如: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艺、医药……都是健康的课题也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反之,有的人只对花鸟鱼虫有兴趣,只愿意打麻将玩扑克,虽然一时娱乐了,但是长久下去只是玩物丧志,就是浪费生命了。
此外,持之以恒并孜孜以求之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博学而多能,把所研究的课题,钻研的项目搞得深透,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进而有所贡献。比如马克思写《资本论》,他历时四十年,先后阅读了1500多本书籍;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跑遍祖国大江南北,查阅800余种书籍,耗用27年功夫才写成。现在常见有些人,学习或做事常常是五分钟热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人,怎么能事业有成呢?
六、机遇也是成才的因素。虽然人才的形成,基本是社会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结果,但是机遇也是一个不能否认的客观存在,它有时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里都有机遇以及人们在具体条件下所采取的态度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些人取得的成就常常与历史与社会条件分不开,如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只能在无产阶级形成后才能诞生;毛泽东思想则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有人的命运还常常与偶然因素有关。明朝宣德年间,大画家戴进被宣宗召进仁智殿作画。在众多国手当场献艺中,他绘画技艺高超,绘就了一幅《秋江独钓图》。画面上画的是一位身着红袍的老人,优哉游哉的在江岸垂钓。他本意用色创新,红白相间使得色彩对比鲜明,受到大家的称赞,连宣宗也夸好。不料侍臣谢环对宣宗说:红袍是明朝官府礼服,他画钓鱼野人也身着礼服,显然是有意践踏我朝礼法……就这一句话,宣宗就降旨把他逐出画院并流放岭南。后来,戴进满腔悲愤、忧郁成疾,不到两年就死于异乡。一个渴望有大成就的画家,就这样含冤离开了人世。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一生也和机遇有密切联系。他因为人放荡不羁,屡次应考屡次不取,他自称是“白衣卿相”。他在词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事后来传到宋仁宗耳朵里,在一次应试时,宋仁宗提前就把他的名子勾掉并批写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就这样,封杀了他的仕途。柳永玩世不恭,从此自称“奉旨填词”专门以填词为生。结果他的词越写越好,天下流传,人说:“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由此,他反而在词的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
机遇有时会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抗拒的作用;有时当事者又可以巧妙的利用时机和条件化险为夷、绝路逢生。当然这期间不完全是人的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的。
有些人常有生不逢时或难遇伯乐之感,这也是事实,然而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振奋,争取做出最好的成绩。
天才的成因虽然是复杂的,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早日认识天才成因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把握成才的机遇,执着地朝着成才的目标迈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