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了多吃“半碗饭”
李晓东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下乡到开原县三家子公社当“知青”。那个年代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多,特别是位于“五河下梢”(流经的河流多)的河西平原(指清河西岸)。当时,全县各受益的公社、大队都要摊派“民工”。“知青”当然是最佳人选,我也就“在责难逃”了。
记得,我出民工曾分别去过金沟子公社的二社大队修“水中桥”;去三家子公社的董家子大队修“分水闸”;去业民公社的六寨子大队修“借河”(人工挖掘一条新的河道)…….其实,这种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多是河道清淤(挖土方)、筑堤。
我们是早晨天亮就赶到工地挑土方,晚上天黑前测量土方记工后再回家,因此,每天的中午饭只能是由生产队做好,然后给我们送到工地集体吃。
考虑民工的劳动强度大,多数生产队都做大米饭炖豆腐给民工吃。因为大米和豆腐都是白色的,大家戏称为“白对白”。这对平日里整天嚼玉米面大饼子的“知青”来说 ,难得能吃上一顿“白对白”,自然要放开肚子可劲造。可是饭菜都是按人头做的,没有多余的量。尤其当时较为金贵的豆腐,每人只能盛一碗,多了没有;若大米饭剩了还可以再添上一点。
最初那两天,我怕吃不饱,总是先盛上满满的一碗,而且还要压了又压,盛了再盛。虽然已是实实撑撑的一大碗,但是仍然不够吃。结果,等我吃完空一碗想再盛一碗时,饭桶早就空空如野了。
如此吃了几天后, 再瞧那些老知青的吃法,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诀窍”。原来,这头一碗饭一定要少盛,半碗即可,这样你就可以快速吃完,待别人还没吃完第一碗时,你已经腾出空碗去盛第二碗了。而且,这时你不用再着急,可以稳稳当当地压了又压,盛了再盛,实实撑撑地再盛上满满的第二碗。
窍门找到了,此后的我便可以吃到两碗饭了。不要小瞧多吃这半碗饭,那可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肚子就等于多挣了工分,也就是当年知青最大的满足。如今想起当年的往事,我还偷偷地幸福着、快乐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