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幼儿的早期劳动教育

(2014-06-13 08:15:05)
标签:

幼儿早期教育

早期劳动教育

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其热爱劳动

孩子要帮助家长做家务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谈谈幼儿的早期劳动教育

李晓东

  所谓早期劳动教育,是指较早地引导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而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心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之从小便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然而,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孩子还小,过早地劳动会累坏孩子;也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笨手笨脚,干活不多,添麻烦不少,还不如自己干省心省事;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劳动时磕着、碰了,得不偿失,怕孩子因劳动耽误了学习、影响前途如此等等。以致七、八岁孩子仍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上高中、大学后仍然不能自己洗衣服、独立叠被子。因此,有人管这样的孩子叫“抱大的一代”对他们充满了担心。

  事实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必要的,曾有报道说:一位大学生入学时竟带了四床被罩和十几套衣服,预备脏了就换,最后捎回家去让家长集中洗涤;另一位中学住校生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时间复习功课考大学,竟向校领导请求,由她利用公休日去学校替孩子打扫卫生。

  报刊还报道了一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考上外国博士留学生之后,由于其生活不能自理,竟产生了严重的“出国恐惧症”,以至不得不申请退学的事例。让人们为他感到遗憾的是,这名学生在走向世界之际,怕得不是学业上“拦路虎”,而是几乎人人都会的洗衣、吃饭。可笑之余,也让人感到我们的劳动教育以缺乏到何种程度。

  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的中、小学生劳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八所中学48个班的1941名中学生中,竟有38%的学生根本不参加劳动。有的连洗手绢、袜子、裤衩,甚至削铅笔也得父母代劳;小学生的情况就更为不妙:在被调查的11所小学61个班的2294名小学生中,参加家务劳动比例较大的是农村小学,占37.4%的学生干点家务活。

  从参加劳动的时间看,每天平均仅有0.2小时。与其他国家比较,一向以“勤劳”著称的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竟最少。如下表:

各国小学生人均每天劳动时间(小时)

国 别

美国

泰国

韩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中国

小学生人均

1.2

1.1

0.7

0.6

0.5

0.4

0.2

    可见,儿童的劳动教育问题,实在需要得到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重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劳动光荣——这是做人的首要标准。”要想教育孩子成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是我们每位家长应经的职责,而且,有些国家甚至有法律条文规定。

    据资料记载,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法律上就有条款规定:孩子要帮助家长做家务劳动。

     6~10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洗鞋子。

    14~16岁:刷洗汽车、整理花园。

    16~18岁:如父母上班,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上述条款,至今在德国仍然有效。对于不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当地法院提出诉讼,以便从法律上帮助孩子履行责任。

    日本在教学计划中也文明规定:“要尽可能地抓住机会开展劳动体验学习,”使孩子“获得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同时促进理想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的形成”。可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然而对这一点,我们今天的许多家长尚未能充分地认识。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往往以为“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又望子成龙,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爱孩子。这种想法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十分有害的。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完全剥夺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实践证明,缺少早期劳动教育的孩子,长大绝不会成为心灵手巧的劳动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较一般孩子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困难面前,也往往显得懦弱、缺乏坚强的意志。

    缺乏劳动教育的弊病不只上述。据报载:日本常发生“家庭内暴力事件”。原因是,为了使子女能上大学深造,将来有好前途,当今日本的许多父母便不让孩子劳动。如果孩子想到厨房干点活,父母会说:“不用你干,你去学习吧!”因此,有的十几岁的孩子不会扫地,甚至划火柴也觉得“害怕”。这样,孩子的劳动习惯越来越差,物质欲望却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促使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一旦他那不切实际的奢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对家人施行暴力。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与我们今天许多家长的所作所为何曾相似?他们的悲剧不正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吗?我们怎能不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呢?

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仅是教会孩子怎样干活,更主要的是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这些正是增强孩子聪明才智的良好手段和必要的基础。

    其实,幼小的孩子本身对劳动并无反感。相反,在那些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的眼里,简单的家务劳动甚至算得上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往往愿意同家长们一道参与这种劳动,有时也喜欢独自干些新鲜事,并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许。比如:刚会走路的孩子便产生了“帮助妈妈”的意识。二三岁的孩子已开始有一种“自己干”的强烈愿望。若看到妈妈洗衣服,他也会到洗衣盆中翻了不停;看见爸爸钉东西,他也会模仿大人的样子,胡乱敲打。他要自己吃饭,往往到处撒满饭粒;他要自己洗脸,常常洗得满地是水……

    当孩子四、五岁时,则能按照家长的要求,收拾玩具、图书,甚至帮助家长浇花、择菜、取物……六七岁的孩子已能够逐渐地承担家长制定由他完成的各种家务劳动了。比如:扫地、洗碗、擦桌子、洗手帕、收拾自己的各种东西,或者让他跟着家长学习买东西等。

    只要家长们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对孩子的劳动方法加以耐心指导,采取循环渐进,因势利导的办法,孩子们会较早地产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在开始对幼儿进行早期劳动教育的时候切不可操之过急。一方面要注意从简单劳动开始,切不可过于复杂,使孩子无从下手或力不胜任。当孩子的劳动初步获得成功时,家长要注意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会使孩子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而不断增长劳动的欲望。如果孩子想干的劳动难度较大,家长可在一旁随时加以指导,或者做示范,手把手地去教。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要防止孩子过早地产生“知难而退”“见硬就躲”的不良心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安排孩子的劳动不可过累。如果这种超负荷的劳动在短时间内不能让孩子体会到满意的结果,便会使孩子的兴趣索然,灰心丧气以至于对劳动产生反感。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这一点需要我们当家长的格外注意。

    早期劳动教育,是培养幼儿优良品格,开发幼儿智力,锻炼幼儿身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议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盼望子女成才的家长,务必尽早转变放任、溺爱和娇生惯养的误子之道,尽早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劳动教育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